当前位置:福州日报  >> 第8444期 >> 006版 闽江潮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难忘“世遗”在福州 梅开两度 征稿启事 不负年少好时光 我想(外三首) 品味佛跳墙 编辑

【知盘中餐】


品味佛跳墙


鲁力

2021.11.15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我作为香港商界代表团一员,受邀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回归国宴。印象最深的是,当晚的国宴上有两道福建名菜:佛跳墙和鸡汤海蚌。那道佛跳墙装在一个精美的小坛子里,端上来甫一打开,一股浓郁的香气从坛里冒了出来,整个宴会厅香气萦绕。当从这个坛里舀出来的鲍鱼、海参、渔翅、花胶、鱼唇、干贝等吃在嘴里,浓香而不腻,爽脆又有嚼头。一口咬下去,淡淡的酒香伴随着满口的浓郁直冲味蕾。吃完这道菜,喝光坛里香美的汤汁,余味依然缭绕,真是美味极了。

  佛跳墙又名“福寿全”,是一道著名的闽菜,列入国宴常用菜谱,曾多次成为重要国宴的主菜。民间传说,此菜由清道光年间聚春园菜馆的郑春发研制,后一直成为聚春园的镇馆名菜。位于福州东街口的聚春园离三坊七巷不到500米,是当年福州的达官贵人、商贾文人聚会的好去处。我在聚春园吃过多次饭,佛跳墙是每次宴客必点的主菜,然后再叫上荔枝肉、爆炒双脆、糟鳗鱼、煎带鱼,还有油炸海蛎饼、扁肉燕、锅边糊,最后上一道竽泥或花生甜汤,已是标准的全套福州餐。

  据聚春园的厨师介绍,佛跳墙食材珍贵,烹调考究,在中国食品界具有相当地位。首先,佛跳墙用的都是比较名贵的食材,海参、鲍鱼、鱼翅、花胶、鱼唇、干贝、花菇等是标配。其次,它的汤底非常讲究,要用肥鸡、老鸭、鸡脚、猪脚、牛筋、杏鲍菇、鸭胗、香菇等上等食材熬成的高汤做底,再加上秘制的调料,经过30多个小时熬制。只有这样长时间地熬制,才能让佛跳墙在吸收了各种食材的精华之后,口感更加浓郁香美。

  佛跳墙最大的奥秘在于将很多种食材放在同一个坛里一起煨,要有足够的时间熬制,还要掌握适当的火候,使坛中的荤味混合,又保留各自的特色,这样吃起来才能软嫩柔润,荤而不腻,味中有味。

  佛跳墙的高汤也有一绝。由于放了绍兴酒,慢火熬制出来的佛跳墙不像一般的高汤颜色,而是带有绍兴黄酒的琥珀色。这个颜色透明而鲜亮,让整个菜品味浓又丝滑。

  历来以地域为菜系排座次,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依序而出。福建东面临海,海产丰富,鱼虾鳗蟹,海味丰盛。西北边靠山,茶叶香菇、廪鹿狍獐,飘香千里。闽菜之所以得以晋升“八大菜系”,与佛跳墙有重要关系。闽菜中既有平易近人的乡野小吃,也有可登庙堂的国宴“头牌”,这就是佛跳墙。可以说,有了佛跳墙与鸡汤海蚌这两道福建特有的珍贵菜肴,闽菜的档次才得以进入中国菜系前列。

  据史载,清光绪年间,福建布政使大人周莲新官上任,福州官钱局奉命为其接风洗尘。官员非常重视,即令祖籍绍兴的夫人亲自备菜下刀主厨,以最好的菜肴来款待这个顶头上司。这位官钱局官员内眷擅于烹调,她以绍兴酒坛为容器,装了鸡、鸭、羊肉、猪肚、鸽蛋及海产品等18种原辅料,用高汤、黄酒、姜、葱、盐、糖、酱油、胡椒粉等烧沸打沫,再用温火细细煨制了两天两夜。

  周莲上桌品尝后赞不绝口,回家即命家厨郑春发仿制。郑春发遂求教于这位官员内眷,回来后又加以改善,多用海鲜少用肉,加入鲍鱼、海参、鱼翅、干贝、目鱼等,起名为“坛烧八宝”。后来,郑离开布政使衙门,在东街口开了一家“聚春园菜馆”,主打这道菜,遂成为福州闻名的菜馆。有一天,几位闽都的文人墨士聚会于聚春园,在品尝此菜后纷纷叫好。有人即席赋诗曰:“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这道菜就有了大名号,叫“佛跳墙”。

  佛跳墙由郑春发始创,第二代为邓世瑞,第三代强祖淦,第四代郭则贤、姚宽余,第五代郑玉椿和“双强”强木根、强曲曲,第六代姚信锐,第七代罗世伟,到如今已是第八代传人杨伟华。由于采取了“选贤制”这一优良传承制度,保证佛跳墙的品质经久不衰。100多年来,11位大师在佛跳墙历史上造就了种种传奇。1984年,强木根为接待美国总统里根主理国宴,佛跳墙成了当晚国宴的主菜。随后,他还多次应召主厨闽菜国宴,以佛跳墙为主菜,先后接待过日本首相中曾根、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等多位国宾。自此,佛跳墙名声大噪。

  说起香港回归日,那次国宴还有一个小插曲:我恰巧被安排与两位女将军同桌,左边是时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王晓棠将军,右边是毛泽东主席的儿媳邵华将军。当我们带着回归祖国的喜悦心情,口里还留着佛跳墙的余香,步出人民大会堂时,上空突然炮声大作,一朵朵烟花腾空而起,争相在空中绽放,五彩缤纷的光影染红了天安门上空。祖国,香港回来了。

(全文共1796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