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日报  >> 第8642期 >> 001版 要闻·导读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中国梦要靠你们来实现” 发扬光荣传统用心用情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秉承宋庆龄先生“永远和党在一起”的信念 为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市人大常委会 聘任工作委员会委员 市政协开展重点提案督办调研 放飞梦想 茁壮成长 努力成为新时代好少年 创新,驱动福州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今日天气 编辑

福州市“3820”战略工程实施30周年系列综述之十三


创新,驱动福州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本报记者 张笑雪 吴晖

2022.06.01

  牢记总书记嘱托 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奋进三十年

  

  创新,驱动福州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旗山湖“三创园”助力福州科创走廊建设。本报记者 林双伟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3820”战略工程为发端,福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全面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30年来,福州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在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企业、聚集创新人才、厚植创新土壤上下功夫,用创新驱动点燃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搭建平台 助力创新领跑

  不久前,榕籍“海归”领军人才陈有章回到福州,正式入职闽都创新实验室,全面启动“高速高精度IC芯片光学量检测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这项成果有望打破国外技术和产品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

  作为福建首批四家省级创新实验室之一,闽都创新实验室近年来完成了10多项重大创新成果,突破了4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这些创新成果为福州打响新型材料、数字福州等国际品牌及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创新是源头活水。上世纪90年代初,福州建立了从市到县区直至乡镇(街道)“科教兴市”工作领导体制,先后制定“科教兴市”地方性政策法规13项。为加快科技进步,福州积极筹建平台,福州科技园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大等建立了密切联系,引进或共同开发高新技术。1995年10月,福州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

  30年来,科技与创新的大潮奔腾不息。福州始终将“科教兴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将科技创新转换成生产力,实现创新领跑。

  开展福厦泉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片区等示范区建设;启动晋安湖、东湖、旗山湖“三创园”建设;以高新区为主体,统筹带动“一区二十四园”建设……近年来,我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优势特色产业,相继打造一个个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成立中国福建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福州市光电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一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成为各领域的“锦囊智库”,为做大做优做强省会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培育主体 激发创新活力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时光回溯循来路。1991年8月,一场题为《发展科技,依靠科技,振兴福州》的报告在市委礼堂举行。会上指出,全市人民团结奋进,真正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岁月流逝,情怀如一。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作为一项国策,积极鼓励支持创新。

  创新,按下了加速键。不久前,由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福建博思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基于深度学习及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人工智能自助服务平台”项目通过验收。这是我市重大科技项目,实现高效精准的电子票据服务,可有效提升数字福州智能化建设水平。

  30年来,我市大力实施高新企业倍增计划,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今年初,科技部公告了福建省2021年认定的第一批、第二批高新技术企业名单,我市共有1163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21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净增710家,净增数居全省第一位。如今,福州加速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的创新主体集群。

  汇聚人才 打造创新队伍

  我市有这样一群人,或来自高校,或来自科研院所,深入田间地头,钻进乡镇企业厂房、实验室,服务“三农”。他们有个共同的称谓——科技特派员。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总结和倡导的农村工作创新机制。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我市广大科技特派员牢记嘱托,奋勇前行——林义章帮助指导受援企业,成功研发“耐热小白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打破外国种子垄断局面;卢玉栋将油茶果种成了“致富果”;钟开勤将荒山变成了网红打卡点……

  近年来,我市持续落实、创新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在政策完善、选认对接、镇村覆盖、体制机制、项目带动、信息化提升、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建设。2021年选认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1321名,实现省市级科技特派员在130个乡镇全覆盖,带动县级科技特派员在2197个行政村全覆盖,助推乡村振兴。

  科技创新离不开高水平创新人才。我市加大科技人才“内培外引”力度,累计培育“闽都英才”“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科技创新创业人才60多人。加快海西引智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拓宽海外引才渠道,建立海外人才联络处23家,拥有来华工作许可证的外国专家和专业人才1126人,形成一批稳定支撑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厚植土壤 营造创新生态

  5月14日,福耀科技大学(暂名)在福州高新区破土动工。未来,这里将瞄准制造业高端技术短板,培养产业工匠式领军人才。

  产业,需要科技赋能;科技,需要厚植创新土壤。在福州这块富含创新基因的热土上,科技进步与产教融合是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

  2000年,福建实施“科教兴省”战略,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亲自擘画大学城蓝图,作出了建设福州地区大学城的决策。2001年,福州地区大学城动工,总投资30亿元,建设集人才、知识、技术于一体的大学城。从此,福州翻开了科教兴城的崭新一页。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福州市委、市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如今,这里10余所高校集聚成城,一系列共享设施相继建成,已成为我省最大的高等教育和产学研基地以及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全力打造宜学宜业宜居宜游的一流大学城。

  为提升城市创新能级,《大学城中心共享区暨闽都院士村设计方案》于今年2月开始面向全球公开招标。作为“院士之乡”,福州将为闽籍院士专家及团队科研创新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引进更多创新机构、高端人才、优质项目厚植更加肥沃的土壤。

  为营造创新好生态,福州科创走廊建设去年启动,建设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集聚地,实现科学城与老城区联动发展。以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软件园、旗山湖“三创园”、晋安湖“三创园”等主要产业园区为支撑,福州将形成“一城四区,十片多点”的科创走廊空间格局。

  创新是灯塔,引航初心之路,点亮动能之光。面对奔涌的创新大潮,福州将矢志做好科教兴城这篇大文章,以强劲的“科创力”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航程中勇立潮头。

  

  创新,驱动福州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创新,驱动福州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全文共2747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