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日报  >> 第8884期 >> 004版 理论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融合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标志和推进途径 坚持守正创新 共绘“双碳”蓝图 自强不息 新论 编辑


坚持守正创新 共绘“双碳”蓝图


吴敏婷 罗贤宇

2023.01.29

  

  坚持守正创新 共绘“双碳”蓝图

  

  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一角。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必须树立创新思维,坚持守正创新。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实现“双碳”方面,福建具备一定基础和良好条件,我们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共绘“碳达峰碳中和”美丽蓝图。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实现“控碳降碳”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绿色产业。大力促进木制品加工、林产品、花卉苗木、生态观光、林下运营和非木材开发与利用等惠民产业,强化品牌培育力度,重点发展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森林生态运营系统。围绕林木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工业绿色转型等重点领域,根据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要求,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降低成本、提高规模效益。创新林产品交易机制,推进林业产品溯源、品牌建设、产品营销,提高特色企业集群区域品牌形象和竞争力。探索形成“选产业、补短板、延链条、强保障”的发展思路,选准做优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现代绿色农业、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及文化创意等绿色产业,走出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破旧立新,发展绿色能源。不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强化企业全过程节能控制管理,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大幅减少物资能源消耗强度,提高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合理调控化石能源消耗数量。统筹规划,在可再生资源、改善能源结构、实施节能降耗、能源循环使用、新型能源开发等领域,率先实现“控碳降碳”,促进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核、气、风、光等清洁能源,持续打造清洁能源优化配置大平台、做好清洁能源消纳服务。

  坚守为民初心,发展绿色交通。大力推动绿色交通运输发展,是推进我省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和调整能源结构,进而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大力推进我省新能源车企、电池厂及充电桩建设运营企业创新发展,不断凸显整合效应,着力建设居民小区、城乡公共充电设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和绿色智慧出行。全面参与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依托公司乡镇营业厅、供电所、台区客户经理等渠道及线上平台展示推广新能源汽车,提升乡村居民消费信心和绿色交通意识。

  深挖林业与海洋碳汇资源,增强“碳汇实力”

  增加林业汇碳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福建是林业大省,森林覆盖率达66.8%、居全国首位,推进林业碳汇工作意义重大。要积极开展碳汇造林,突出森林碳汇功能。通过更新改造、套种补植,增加碳汇造林面积。围绕“双碳”战略目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贯彻“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理念,实现林农增收、林业增效、国土增绿。要加强研发认证,积极探索研究新的林业碳汇开发方法,进一步优化林业碳汇运行机制。通过加强产学研协同,增加技术投资,组织部署一批林业科研工程项目,努力破解林业发展“卡脖子”问题。健全技术服务网络系统,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体系建设,做好林业科学技术应用创新园、创新培训基地建设,提升科技推广力度,增强林业技术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要衔接外部市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试点设立全国性林业综合交易平台,整合开展林业碳汇、林业碳票、林票和林权等交易,打造立足福建、辐射全国的林业综合交易平台。

  挖掘海洋碳汇资源。福建是海洋大省,发展海洋碳汇的优势与潜力巨大。要通过编制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发展路线图,深入调查并系统研究全省海洋碳汇生态系统的分布状况和增汇潜力,并探讨开发海洋碳汇的新途径。因势利导形成集海域资源保护、渔业资源增殖、农牧化养殖、海上休闲游钓等功能于一体的“碳汇渔业区”。开展海洋蓝碳生态系统研究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试验。在全省海域建立“蓝色碳谷”,促进全省海域新生态的先导区域发展。

  守正创新,任重道远。我省不仅要充分发挥环境资源优势,通过开展山林“绿碳”、海洋“蓝碳”等项目,进一步增强碳汇实力,而且要更加丰富森林碳汇的资源类型,突出森林在“碳中和”中的重要角色,通过新造林、抚育、更新等切实可行的举措,增加林木覆盖面和蓄积量,提高林木品质,进而增强碳汇功能。要立足海洋特色产业,深度发掘海洋碳汇资源,优化环境空间布局,做好资源环境保护与自然恢复,不断增加环保惠民效果。

  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我省要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继续围绕“双碳”目标,进一步降低能源消耗、减轻碳排放量,充分利用已有政策、省内和国家专项资金等支持重大绿色低碳科技成果市场化应用和规模化推广,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要进一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开展节约降碳宣传,大力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积极营造崇尚节俭、绿色低碳的良好社会风尚。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要积极开展低碳创新技术应用,加快对绿色低碳工艺与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包括对关键工艺流程的低碳化改造、循环经济改造、设计低碳和零碳建筑、研发新能源汽车等,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光伏发电)、高效低能耗技术、电气化替代化石燃料等方面应用,促使重点产业碳排放力度大幅降低,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传统行业向绿色发展转型。

  发挥高校科学研究作用。坚持守正创新,鼓励高校增设“双碳”相关的学科专业,充分发挥高校智库功能,积极培养与“双碳”相关的专业人才,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人才支撑。要打造具有育人内涵的生态教育环境,全面加强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着力发展低碳生态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样的绿色低碳教育实践活动,将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植入师生心中,并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体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要加强高校重大科研攻关,特别是加强新能源电池、充电桩、氢能、生物质燃料、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加大技术投资力度,积极探索更多新能源研究项目,着力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装备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共绘“双碳”美丽蓝图。

  [吴敏婷系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罗贤宇系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1CKS034)、福州市社科规划项目(2021FZC16)阶段性成果]

(全文共2653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