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日报  >> 第9055期 >> 005版 闽江潮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挚爱福州 江城五月落梅花 公益广告 编辑

风雅闽都


江城五月落梅花


路漫

2023.07.19

  尽管火辣辣的太阳高照,海滩上的沙土已现出胆怯的光亮,花草也耷拉着脑袋,但还是挡不住我站在梅花古城墙的楼上,欣赏着奔腾不息的大海,吹着那一阵阵迎面而来清爽的海风,听着浪花拍打海岸发出的美妙声音,思绪齐涌“梅花”的诗词。

  一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唐·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26岁开始了漫长的邀游兼求仕的生涯。

  满怀信心的李白两次去长安给唐皇献赋,希望能够在朝廷里谋得一官半职。在贺知章的推荐下,唐玄宗召他进宫供职于翰林,陪自己写诗娱乐。这是诗人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候!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迫于时势,投靠在永王李璘幕府。李璘广积钱粮,手握重兵,不免对皇权有非分之想。李璘兵败后,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夜郎。一叶扁舟顺江东下,途经黄鹤楼,老朋友史郎中专程与他相会。李白心里没有一点点喜悦,分外沉重,只是用另一种声音自白:我是像屈原一样被流放到长沙去的人,回首长安,漂泊不定,没有了家园。

  黄鹤楼是著名的打卡地,诗人此行正巧撞上从远处传来凄凉的笛声,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仰望五月的天空,仿佛飘满了梅花。显然,五月里是没有梅花的,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忧愁,幻想出了视觉的效果:长江之水浩浩荡荡,似乎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通感”手法,由听觉求助视觉,使情感进一步升华。

  最后一句“江城五月落梅花”绝唱千古。诗中的“落梅花”,作者为了押韵,有意将“落”字放到了“梅花”前头,使得作品更加传神。同时,李白赋予“江城”名号,就是后来以“江城”作为武汉另一种称呼的最初由来。

  世人都知道,梅花是寒冬腊月才有,李白想象出了一种在凌寒中开放的花,这正是苍凉内心的流露,是一种与绝望的、冰冷的心境相吻合的景色。五月梅花,与六月飞雪有的一比,以反季节的景物抒怀,足见诗人的孤独。

  当然,以后学的眼光品读此诗,悲伤稍微靠后些,读到的全是李白制造的凄美,五月的江城落满了梅花,想想也是很诗意的画面,不是吗?因为,这足以安慰我们饱经风霜的心!

  二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

  ——南朝·鲍照《梅花落·中庭杂树多》

  现存最早《梅花落》歌辞就是鲍照的《中庭多杂树》,他沿用乐府旧题,创作了前所未见的杂言诗。

  鲍照,南朝诗坛最亮的一颗诗星。因为出生寒门,没有门路,对茫茫无望的前途时常感到苦恼,于是做了很多的诗来缓和心中的忧愁。

  有一年,鲍照到荆州江陵拜见临川王刘义庆。可事情并不顺利,没有得到对方的重视,但他不气馁,等待机会向王爷献诗言志,表达自己的志向。有人劝他:“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意思是说,大王不肯见是你身份太低了。“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不管怎样,坚守初心,踽步踏歌。

  礼贤下士的临川王最终见了鲍照,赏赐布帛二十匹,准许其在王府任职。从此,鲍照开始了仕途生涯。然而,他处处遭排挤,憎恶社会各种不合理现象,但又不能为受压迫者反抗,只能坚定自己不与流俗为伍,这在那个大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

  《梅花落》堪称鲍照人格的升华。开篇以杂树衬托梅花,接着叙述为什么独爱梅花,后以感慨收笔,突出梅花的品质。全诗对比鲜明,托物明志,借助对梅花的赞美,表明不愿顺应时势的坚定不拔的志趣,使作品更含蓄、深沉。正如朱熹所言:“鲍明远才健……李太白专学之”。

  鲍照那潇洒俊逸、自由浪漫的乐府诗,对李白磊落豪放的歌行体影响极大,李白尊之为“先师”。不难发现,南朝与唐代诗歌之间绵延不断的血脉相连。

  三

  无独有偶,李白在武汉遇见了另一位老朋友——张谓。

  张谓何许人也?我们可能不太熟悉,但与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一样,年少闭门读书,金榜题名后,便是在官场上漂流、辗转。

  有文字记载,张谓曾从军西域有功,擢礼部侍郎;也有记载,张谓曾与李白江城宴饮。他乡遇故知,本是人生一大乐事。而在这样的场景下相见,却让二人不得不感叹命运的捉弄。也许,人生就是这样,轰轰烈烈也好,悄然无声也罢,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就有可能什么也不是。

  此时的李白,是被流放的犯人;此刻的张谓,是大唐的公务员。面对李白这通天的罪责,张谓爱莫能助。不过,乱世重逢,请李白喝一杯小酒,还是可以的。

  受李白影响,张谓的诗很有大家风范,揭露世风日下的社会:“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以“黄金”至上,衡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人即使许下了诺言,也不能把他当回事,因为他只不过是表面敷衍,谈不上什么友谊,他的心早已像过路人一样冷漠。

  明人王世贞盛赞“不作奇事丽语,以平调行之,却足一唱三叹”,叹人心的不古,叹人情铜臭,叹世态炎凉。世态如此,张谓的心事只能寄托于《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他的咏梅侧重“早”字。早梅凌寒独放,远离喧闹,静静地傍在溪水桥边;远远望去,像经历了严冬而未消融的白雪;仔细看,才发现那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

  “一树寒梅”是否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似乎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在“寻”梅的过程中,与寒梅在精神上的契合。这种“契合”让人感叹不已!

  四

  由于特殊政治环境和时代背景,北宋文人比较推崇理智恬淡、稳健淡泊的人生态度,而梅花清瘦脱俗,恰好符合他们的心态和审美需求。因此,宋代文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咏梅佳作,如王安石《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政治家,他发动的变法,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这场运动使北宋国库逐渐充裕,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的功劳,他就是许将。

  许将(1037—1111),字冲元,闽清人,状元及第出身,为人宽厚,政见稳健,在北宋中后期激烈的政派斗争中,成为变法派和保守派都接受的罕见人物。

  公元1089年,保守派全面否定王安石变法,许将不认同,“自以在先朝为侍从,每讨熙、丰旧章以闻”。变法派提出要大开杀戮,清算反派诸臣。对此,许将不予苟同,认为“二代固有之,但祖宗以来未之有。本朝治道所以远过汉、唐者,以未尝辄戮大臣也”。由于他的劝阻,避免了一场刀光血影。

  尽管许将没有留下关于梅花的诗词,可他有梅花风骨,文人情怀,死后葬在梅花,实至名归《梅花落》。他的子孙,也深深根植于梅花的土地上。

  五

  梅花,在闽江入海口,有一座历经600多年沧桑巨变的古城遗址,它叫梅花城,一座有故事的小城。

  明初,倭寇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洪武年间,为遏制东南沿海倭寇之患,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梅花城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建成的。城墙以山为屏障,沿着山的自然地势,从上而下,盘旋围筑。

  临海而筑的梅花城,民众多以海为田,行船驾舟。每当一弯新月缀在天边,黄昏为古城编绕的盘纽扣,系结着渔村的前世与今生。海风吹向渔网上竹竿,发出呼呼作响,如低沉的笛声……

  县东北五十里曰梅江,中有城,与定海对峙,邑镇也。岛屿错落,碟周遭,万顷鸿冥,渺不知其所际,遥望琉球,青烟几点。每值夜月晶莹,天水一色,数声风笛,如听龙吟。其清溪过客,邀恒将军据胡床三弄耶,抑李謩秋深竞响裂石,身在瓜步舟中也?

  ——《长乐县志·梅城弄笛图说》

  笛声缓缓起伏,每一个跳动的音符在月光的映衬下,宛然人在沧浪闲,阐释了“梅城弄笛”的缘由,足见梅城笛声之美妙。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贺世骏作诗《梅城弄笛》:“梅花丛里斗城悬,傍水依山四面研。长笛一声倚重阁,清音几曲入云天。兴来掩仰情何极,吹到悠扬怨亦消。最喜月明风静候,楼中有句忆青莲。”

  贺世骏,字拔伦,号相皋,江西安福人,长乐知县。他有着高超的文学修养,巧借李白的诗,营造了“梅城弄笛”的意境,看似平铺直叙,却抓住边塞典型的素材,勾起人们对边塞风光的联想。

  梅花城官兵多数来自北方,悠扬的笛声在月明之夜奏响,将士们身心瞬间融入了那片花的海洋,以此寄托思乡之情。

  蓦地,李白与贺世骏穿越时空,相聚五月江城,共话《梅花落》。

(全文共3490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