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日报  >> 第9153期 >> 005版 理论与实践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严复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顺理而举易为力 背时而动难为功 新论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多元路径探索 编辑

弘扬农耕文化底蕴背景下的优秀家风家训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多元路径探索


吴家铭

2023.10.2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弘扬农耕文化底蕴背景下的优秀家风家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懂两爱”新型农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底蕴力量:传统家风家训的教育引导作用

  富含深厚底蕴的中华农耕文化不仅对中华儿女安身立命起着重要指导作用,还润物细无声地以家风家训的形式持续发挥教化作用。

  传统家风家训的教育引导,有利于家庭成员了解和传承家族的传统美德,如勤劳、诚实、孝敬、尊重等,这些观念深深植根于家庭成员的心灵深处,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模式;有利于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正确的价值取向,懂得珍惜家庭的温暖和团结,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有利于家庭成员维系彼此之间的关系,能够基于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纽带理解尊重彼此的差异,不断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感和凝聚力,成为彼此的支持和依靠。

  底蕴文化:农耕文化背景下传统家风家训的特点

  以“应时、取宜、守则、和谐”为内涵的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中华农耕文化蕴含先民们长期实践总结出的思想智慧、行为准则与精神品质。其中,传统家风家训是其生动内涵的集中体现,蕴含丰富的价值意蕴,对推动大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滋养作用。

  古代农耕家庭家风家训:勤勉重农,自强贵和。以勤勉重农为重点,当时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必须通过辛苦劳作以满足生存需求、防灾避险,养成“吃苦耐劳”“勤奋肯干”的行为习惯与劳作理念;以安土重迁为基础,土地是农民赖以生产与生活的必备条件,由于土地的不可移动性,情缘与血缘交织出农业民族世代承袭“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以自强贵和为追求,中华农耕文化是从土里长出的文化,赋予了“平和”的特性,为古人安身立命、笃行致远提供丰厚的滋养。

  近代农耕家庭家风家训:救亡图存,务实求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救亡图存”在千家万户的家风家训中传承铭记,正所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客观实践为真知,近代的农耕家庭教育突破封闭的知识观,重视将知识的获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实学兴国为己任,学习内容上注重实用性,魏源等“开眼看世界”的一批有识之士敢于面对现实、承认落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当代农耕家庭家风家训:与时俱进,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它承载每个人的美好愿景,凝结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对坚定理想信念、引领社会风尚、加强道德建设、塑造理想人格具有基础性作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以劳动教育为抓手,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能力,强调吃苦耐劳的品质和热爱家乡的情怀,将劳动教育理念和实践形式与其他“四育”融通起来,使劳动教育成为“五育”的“筋骨”。

  底蕴交融:传统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融合性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三个倡导”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与传统优秀家风家训中的基本内容是一脉相承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家风家训有着高契合度和强互补性。

  传统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强调爱国主义。传统家风家训中的“忠诚”“爱国”“孝敬父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相呼应。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要求个人将追求自我幸福与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传统家风家训中的家人互相关心、相互扶持的观念,有助于培养家庭成员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传统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注重家庭和谐。传统家风家训中鼓励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关爱,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是一致的。传统家风家训中的亲情、友情、爱情和睦相处的精神,有助于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的家庭关系,进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传统家风家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凸显道德公正。传统家风家训中的道德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公正”“法治”相呼应。道德与公正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稳定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追求。传统家风家训中的家庭成员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有助于培养公正的价值观,进而在社会中传播和弘扬公道正义的理念。

  底蕴弘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多元路径

  以弘扬优秀家风家训为主线,通过构建家风家训内容主体系、思政教育课堂主渠道、形式多样宣传主平台、知行合一实践主阵地,不断汇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合力。

  构建家风家训内容主体系。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许多农耕家风家训逐渐消失。我们要对这些家风家训进行系统梳理、整理分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持续对家风家训的内容进行守正创新。这是文化的回归、历史智慧的挖掘与重建,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

  构建思政教育课堂主渠道。不断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按“个人修养、齐家之道、为人处世、爱国守法”四个范畴,“立品、勉学、择友、治家、孝悌、勤俭、处世、谦和、诚信、爱国、法纪、为政”十二个分类,深入挖掘古今圣贤的家风家训故事,通过制作海报、PPT、活动展板等增进学生对家风家训的认知与理解;不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家风家训主题讲座和专题报告;鼓励教师开设传统家风家训选修课程,制作家风家训学习手册和实用书签,激发学生对弘扬家风家训的热情和参与度。

  构建形式多样宣传主平台。充分利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名人大家的家风家训故事、精彩国学视频、经典名著电影等;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平台上大力推送时代楷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的专题采访,把家风家训教育贯穿到学校日常的宣传工作中,不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优质家风家训入脑入心,争做向善向上的时代新青年。

  构建知行合一实践主阵地。成立大学生家风家训协会,持续开展“立家规、正家风、严家教”道德讲堂和家风讲堂,着重围绕林则徐、曾国藩、毛泽东、周恩来等名人的家风家训畅谈看法,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共享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馆丰富的教学资源,遴选优秀学生骨干前往三坊七巷名人家风家训馆进行系统学习、参与志愿讲解;组织家风家训主题征文、书画文创作品征集、“我的家风故事”演讲比赛,发动党员师生、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写家训、讲家训,开展“我最喜爱的家风家训”评议朗诵活动,形成人人懂家风、守家规、遵家训的良好氛围,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一般项目“优秀家风家训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以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为例”(JAS19086)的阶段性成果]

(全文共3019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