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日报  >> 第9358期 >> 002版 要闻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全市“建强堡垒”专项行动工作交流会在闽侯县召开 社会事务进校园 白名单将公布 福马“同城生活圈” 先行先试10条措施发布 三代台胞“登陆” 有福之州成故乡 “客厅”会友忙 合作谋发展 相伴三十载 融合创未来 编辑


三代台胞“登陆” 有福之州成故乡


——海峡两岸交流交往分享会侧记

本报记者 唐蔚嫱 吴桦真 林榕昇

2024.05.17

  

  三代台胞“登陆” 有福之州成故乡

  

  台胞登台讲述40年在大陆奋斗、传承、创新的故事。本报记者 陈暖摄

  “我一路南下,从北京考察到福州,最后决定留在这里创业。”20世纪80年代的街头,一个青年拎着一只皮箱开始闯荡大陆;

  “福州早已成为我的第二个故乡。”20世纪90年代,几个台商面对海峡,畅谈子承父业的使命;

  “我邀请更多台湾青年来到大陆,一起体验和创造超过100种生活方式。”眼下,在闽清乡村,一个台湾女孩正与她的“爷爷奶奶们”拉家常……

  一幕幕场景,一个个高潮,掌声不断,光影十足。16日上午,第二十六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开幕式暨海峡两岸交流交往分享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三代台胞走上舞台,通过情景再现与真人演讲相结合的形式,为现场观众讲述40年来台商台青在大陆奋斗、传承、创新的故事。

  跨海启航:

  与大陆发展同步迈进

  灯光亮起,台胞黄益建穿着笔挺西装走上舞台,一如他当年来大陆投资兴业那般意气风发。现场,怀旧的场景道具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带着人们回到那个改革开放的春天。

  “福州这片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土地,让我实现了梦想,也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舞台上,回忆起当初来到福州创业的故事,黄益建还是难掩激动之情:“我现在依然深感欣慰和自豪,选择福州是正确的。”

  40年前,黄益建前往北京探望弟弟,随后两人一路南下,途经福州时,被这里开放包容的政策、热情服务的诚意所吸引。1986年,他在福州创办“闽台行(有限公司)”,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批准证书“外经贸资审字〔1986〕001号”。这是第一家落户福州的台资企业,也是大陆成立的第一家由台商单独投资经营的外资企业,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画下重要一笔。

  作为台商来福州创业的“先行者”,黄益建深感自己与福州十分有缘。

  “当年的这张执照,不仅代表了我的努力和汗水,更代表了福州对台商的认可和支持。相信大家携手前行,两岸经贸合作的前景会更加广阔!”黄益建说。

  福州,也是冠捷科技集团总裁宣建生的创业热土。20世纪90年代初,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的推动下,冠捷科技成为首批落户融侨经济开发区的台资企业之一。

  在宣建生看来,冠捷科技的成功,不仅依靠自身努力,还与政府的关心支持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分不开。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的推动下,冠捷科技解决了作为台资企业获得内销权、企业银行贷款等问题,为公司发展扫除了障碍。经过30多年的发展,冠捷科技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器生产厂家。

  回顾30年来海交会的发展壮大以及两岸经贸往来的持续深化,80多岁的宣建生感慨不已:“相信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海交会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两岸经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我也希望,我的故事能够激励更多台商朋友们来大陆投资兴业,共同书写两岸经贸合作的新篇章。”

  双向奔赴:

  与大陆发展同步提升

  看着孩子们追梦筑梦,再与孩子们牵手走向美好未来……舞台上,“台二代”蔡圣、陈秀容、陈奕廷、蒋佩琪演绎的舞台剧,正是他们成为两岸交流合作桥梁的生动展现。多年前,他们承载着父辈的期望,来到大陆就业创业。昨日,他们通过个人的经历,向现场观众讲述两岸交流过程中真挚温暖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我和父亲来到福州投资建厂,当地政府给予我们广大台胞台商无限关怀。1994年,父亲蔡兆章担任福州市台协会创会副会长。2009年底,我荣幸地担任福州市台协会第八届会长,有更多机会为两岸交流尽一份绵薄之力。”福州市台协会第八届、第九届会长蔡圣认为,为两岸交流而努力,是一份跨越了时间的责任使命。

  “作为一名女性台商,在大陆这片热土上,我不仅要追求商业成功,更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为两岸交流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2015年,台胞陈秀容担任福州市台协会第十届会长,成为福建省首位市台协会女会长。其间,她不仅在商业领域取得骄人成绩,更在公益事业中展现出女性的独特魅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女性的力量和担当。

  “在福建,我们台胞台商享有许多便利政策。”福州市台协会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会长陈奕廷的故事,由全省第一张台湾居民居住证展开。扎根福州27年,他见证了福州乃至大陆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还积极投身到搭建台胞交流平台事业当中。

  “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忆起去世的父亲,福州市台协会现任会长蒋佩琪这样说道。多年前,她在父亲带动下,扎根大陆创业。在昨日的活动现场,她分享了福州市台协会未来的发展理念,不断赢得观众的掌声。

  一个个真挚温暖的故事,一份份责任担当的传承,一批批来榕耕耘的台胞,见证了两岸交流合作的融合发展。在福州,他们有个同样的身份——“台二代”,还有同样的责任担当——为两岸交流合作贡献力量。

  向新而行:

  与大陆发展同步创新

  工人们推着满载纸箱的推车上台,大屏幕上出现生产车间的自动化生产线,福州翁财记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翁英敏随即登台。光阴荏苒,代际交替,“台商三代”的面孔也出现了。

  翁财记起家于1951年在台湾创立的“裕丰瓜子行”,一度占据台湾六成以上炒货市场,并于1991年“登陆”福州马尾,历经祖孙三代的坚守。

  2011年接手企业后,翁英敏果断开拓新产品线和线上销售渠道。“大陆食品市场的新趋势要求食品企业不断进行产品、商业模式等领域的创新。”翁英敏说,除了传统坚果炒货业务外,翁财记还开拓了台式包装卤味产品线,接下来进军常温预制菜领域,这不仅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丰富了产品线,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看着身后舞台大屏幕上闪过一个个乡村的画面,台青曾芝颖开始哽咽,“里面村村都有我的‘爷爷奶奶’,村村都有视我为家人的村民朋友,我们扎根福建开展乡建乡创,用心守护感情。”

  2016年,曾芝颖靠着一腔孤勇来榕创业,她的足迹已遍布福建各个乡村。今年,她又与闽清小镇许下了15年之约,以“小镇运营”的身份继续留在雄江。“现在我们的团队正在创建‘城乡永续学院’,邀请更多台湾青年来到大陆体验并创造100种生活。”

  与家庭传承不同,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怀着“从零开始”的梦想,和老一辈台商一样,跨越海峡,在大陆白手起家,成为“新时代台商”。

  为帮助台湾青年发展,台胞郭弘扬在成都成立了“星点”海峡两岸基地。自2017年成立至今,基地已引领212家台湾青年企业来到大陆发展,接待台湾同胞超过1.2万人次。

  在郭弘扬看来,福州作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在吸引“首来族”来榕就业创业有独特的优势。“福州的惠台利民政策非常广泛,台湾青年来到这里以后,能够了解大陆各个城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地方,不仅可以为他们减少试错成本,也能为福州积攒更多的人气、更好的口碑。”

(全文共2777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