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绿媖(中)和丈夫在店里一边照顾小孙子,一边招呼顾客。本报记者 李白蕾摄
11日中午,在鼓楼区杨桥中路高峰桥公交车站附近一间售卖全棉现缝秋衣的小店里,49岁的店主张绿媖正热情地招呼客人,不时回头看看丈夫怀里刚睡醒的小孙子。“店刚搬过来不到半个月,每天都有10多位新客人光顾。来福州25年,搬了两次店,一次比一次大,一次比一次好,真是沾了有福之州的福气!”
从江西“打工妹”到福建省最美家庭“掌门人”,张绿媖用一间“母亲小店”撑起一家四口的幸福生活。她那一针一线缝出的不仅是舒适耐穿的秋衣,更是一座城与人之间最温情的羁绊。在母亲节这天,记者走进“母亲小店”,探寻张绿媖如何从一穷二白的异乡客到三代同堂的女主人,揭开“母亲小店”的幸福密码。
敢闯:带着全部身家3万元来榕创业
眼下这间小店,是张绿媖来福州后租的第三间店面。店内四周挂满了各色布料以及做好的秋衣、家居服等。“当初,我们带着全部身家3万元来福州闯荡,买了两台脚踩缝纫机和一批布料。不敢想象,20多年后会发展得这么好。”
张绿媖和丈夫张志强都来自江西上饶一个小山村,作为同乡,他们早就相识。后来两人一起去上海工厂学做秋衣,张绿媖主攻剪裁,丈夫擅长车工。学成之后,夫妻俩合计着自己开店。机缘巧合之下,他们于1999年来到福州。
“我们租的第一间店面在鼓楼区小柳路上,就在福州日报社对面。那间店只有20多平方米,我的两个儿子都是在那里出生的。当时真困难啊,听不懂福州话,年纪大的客人来了,还得找邻居帮忙翻译。孩子们小,经常生病,常常一整夜照顾孩子,都顾不上休息,但白天还得照常开门营业。我和老公说,为了孩子,再难都要坚持。”张绿媖说,当时来店里的顾客,八成是本地的老年人,开口就是福州话,听不懂根本没办法做生意。
为了学福州话,张绿媖向隔壁依姆虚心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她就能听懂简单的对话。如今,福州话的日常用语她几乎都能听懂,也能说上大部分。“刚开始讲肯定难为情,老人们听不懂也是常有的事,但我不怕。”采访间正好有顾客进来,张绿媖的福州话说得很顺溜,“虾油味”十足。
25年来,见证着福州城市的发展,张绿媖的小店搬了两次。2013年,小柳拆迁,她搬到了道山西路。今年又遇柳河片区拆迁,她再次搬店。“两次搬店,面积从20多平方米扩大到40多平方米,设备从两台脚踩缝纫机升级到三台全自动缝纫机,产品也从秋衣裤拓展到四季家居服,还能做一些外穿的T恤和裤装等,小店越开越大,生意越来越好。”夫妻俩感慨地说。
能干:年营业额从6万元跃至80万元
“不瞒你说,我在江西老家和福州都购置了房产,老家还有店面,现在就算躺平,每月也有7000多元租金进账。两个儿子也都结婚了。我们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积累了财富,想想既自豪也很知足。”张绿媖说。
张志强告诉记者,这么多年,夫妻俩除了过年放几天假回老家,其他时间无休。“有好技术又有好设备,加上我们的默契配合,最忙的时候一天能做40多套衣服,最高的时候一天营业额上万元。去年小店营业额接近80万元,而来福州的第一年才收入6万多元。”
一间小小的秋衣店,怎么做到这么赚钱?张绿媖想了想,说:“靠的是诚信、精准、快速。”
今年50多岁的张姐与小店结缘10年了,她每年都找张志强夫妻做200多套全棉秋衣裤寄到国外。“最初,是她路过道山西路的小店,进来做了一条秋裤,发现很好穿,于是就给全家人做。后来,她在国外的亲朋好友听说了,也托她找我们做,于是就成了我的大客户。”张志强说。
张姐告诉记者,她喜欢找张志强夫妇做衣服,还因为看中了他们很诚信。“说好多少钱就多少钱,绝不会乱涨价。说好什么时候取衣服就能取到,绝不会白跑。有时候国外朋友的钱没及时到,小张也乐呵呵地先接单。”
说到精准,不得不提张绿媖只要见到顾客照片或者了解到顾客的身高体重,就能把衣服做得八九不离十的“神功”。“这个技术练了差不多五年吧,熟能生巧。现在我线上接单量占五成左右,人不用来店里,我一样能把衣服做得让他们满意。”
说到快速,老顾客林萌告诉记者,张绿媖刚开店时,双方就相识了,如今一家四代几十口人都来这里做衣服,一般半天到一天就能拿到,最快时“立等可取”。
现在,夫妻俩的顾客,有2000多人在微信好友里,还存了1000多人的电话号码。张绿媖还为300多位有特殊要求的老人建了档,这个喜欢高领,那个喜欢加宽,这个喜欢裆深,那个需要开导尿管洞……“我的原则就是布料全棉,做工合身,保证让你爱穿。爱穿才会再来,才会帮我打免费广告。”
有爱:获评最美家庭、道德模范等
小店正对着顾客的一堵墙上,挂着许多张报纸,是福州各家媒体这些年来对张绿媖夫妇的报道。墙上还挂着各种荣誉证书,鼓楼区五好家庭、区好人榜、区道德模范,市最美家庭,省最美家庭……张绿媖的大儿子张震说:“母亲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们家获评这些荣誉,我觉得是实至名归。”
这些见报的新闻,对夫妻俩多年热心公益、孝老爱亲的好事给予点赞。其中提到最多的是一位叫林桐福的老顾客,老人今年87岁。她的两个女儿都不在身边,老伴去世前,两人相依为命。张震对这位林奶奶熟得就跟自家人一样。“奶奶的老伴在世时,因为中风行动不便,长期都是我父母上门给他量体做衣。有一天半夜爷爷摔下床,奶奶一通电话过来,妈妈就带着我们家三个男丁赶到了,我爸还扶着爷爷去洗澡、帮忙换衣服。后来爷爷去世,奶奶搬家什么的,重活都是我们干。还有两三次,奶奶在超市买东西拎不动,是我弟骑车过去帮她运回来的。”
在张震16岁生日时写的一篇作文里,他就表达了自己生在这个有爱的家庭的感恩。他写道:“我爸穿针的时候累得睡着了,我妈裁衣的时候背已驼了……”正是知道父母的辛劳,兄弟俩发奋读书,都考上了大学,现在都有了稳定收入的工作。“我们夫妻和我弟夫妻都从事新业态工作,每人月入都过万元。我们很心疼母亲,希望她不要这么累,但也尊重她,劳动使她快乐。”
采访时,不时有老顾客过来探新店,顺手留下各种礼物。“我就是帮他们免费改改秋衣罗口,送他们一些碎布、松紧带,其实没做啥。福州人对我们一家太好了,从儿子上学到我们租店,每件大事都有顾客帮忙。道不尽的感激,能为老人们熬点拗九粥,帮他们免费改衣服,有机会回馈福州人的爱,我们在所不辞。”张绿媖夫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