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日报  >> 第9719期 >> 002版 要闻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我市工会驿站将引入社会组织参与建设 “两马”体育联谊赛 今日开幕 AI人才需求火 就业服务功能多 匠心筑梦 智领未来 “福州造”机器人加速奔跑 招大引强亮点频现 “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编辑


“福州造”机器人加速奔跑



2025.05.13

  (上接1版)

  在医疗领域,机器人也为诊断、手术、康复和护理等环节带来革命性变革。协和医院开展了多台达芬奇机器人多臂单孔肺切除手术,借助达芬奇机器人的优势,融合胸外科单孔胸腔镜手术的技术特点,不仅增强了外科医生的技能,也改善了手术的精确度、缩短了病人的恢复时间。

  创新驱动

  竞逐智能科技新赛道

  机器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之一。面对智能科技的竞速,福州积极掌握主动、把握先机。

  走进位于仓山区的福建汉特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忙着生产智能机器人。这家成立于2019年的企业已发展为拥有域控制器、软件操作系统、智能网联云控平台三大核心技术以及三类底盘平台技术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了3款自主移动底座以及20余款智能机器人产品,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销往全球5个国家20多个城市。

  今年,人形机器人凭借炫酷的外观、不俗的实力出圈。汉特云是否有意入局?“汉特云基于轮式底盘技术的机器人具有成本更低、更贴近实际应用场景等优势,这些自动驾驶技术可积淀并转化为智能机器人技术,我们对未来进军人形机器人研发领域很有信心。”汉特云总经理助理陈兆宝说。

  不久前,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信息显示,汉特云申请的“一种人形机器人多摄像头特征融合方式”的专利获得通过。该技术通过对机器人多个摄像头进行标定,将各摄像头采集的信息生成融合投影图像,用于机器人大模型的训练。

  位于福州高新区的福建坤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是集自动化装配生产线、智能化视觉检测系统、智能化检测设备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坤华智能将目光投向机器人产业链,联合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致力于构建多元化业务体系,涵盖机器人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服务能力。“预计6月份,我们的首台类人形机器人将在工业场景投用。今年企业计划生产首批10套类人形机器人设备。”坤华智能负责人黄启焜说。

  不只在陆地,创新的浪潮也涌向深海。

  位于连江的申海创新实验室内,巨大的水缸内漂着FPW6水下机器人。“这款水下机器人既能在海里游,也可以吸附在船舶侧壁等处爬行,同时搭载了多类型传感器和操作装备,执行搜寻、巡检、打捞等水下作业更加灵活可靠。”实验室负责人吴海腾说,以往,各类大型海工装备的安装、检测、维修以及水下搜救、考古等都需要“蛙人”下水作业,如今作业深度达300米的水下机器人成为更好选择,已在黄湾屿海域人工鱼礁、“定海湾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投用,承担着人工鱼礁区域日常监测、深远海养殖平台鱼类养殖情况监测等任务。

  未来,申海创实验室将与浙江大学、福建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致力实现海洋科技产品研发、中试、成果应用等产业链一体化落地连江,以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频共振

  培育产业发展新沃土

  从春晚舞台到工厂车间,机器人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在福州,企业的技术突破与场景创新相互成就,政策红利与市场活力彼此激荡,政策端、市场端同频共振,滋养发展沃土。

  《福州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推进“人形机器人+AI”,聚焦制造业、社会治理、民生服务、安全应急、极限环境等应用领域需求,鼓励行业领军企业研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加强人形机器人与设备、人员、环境协作交互能力,推广“服务租赁+系统集成”商业模式,推动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基。数字中国创新大赛的常设赛道——青少年AI机器人赛道举办5年来,参赛队伍从500多支增加到超过4500支,持续激发青少年的创新热情。“这个比赛让我有机会和各地的优秀选手一起交流,大家分享了很多有趣有用的经验,让我在创新方面有很大的收获。”参赛选手、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高一学生翁慧琳说。

  政策与人才的双重加持进一步夯实竞争力。上月,汉特云与福建技师学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暨“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揭牌仪式。汉特云将把实训基地打造成智能制造升级“加速器”和产教融合创新“试验田”,贯穿技术研发、产业落地与生态构建全链条,为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实践样板。

  聚焦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无限可能,在这场科技创新竞速赛中,福州正加速奔跑。

(全文共1805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