蛏子,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贝壳。它生长在滩涂上,尤其喜爱江河入海口,海水与淡水交汇处。低盐度的水域、回旋着的浅水湾、丰富的微生物,那是它理想的家,生存的好地方。
蛏有一个大家族,在我国沿海主要有缢蛏、竹蛏和单脚蛏等品种。它们的外形、生活形态略有不同。以我们最常见的缢蛏为例,成品的蛏子外壳有大人的指头大小,全身呈长条形,两头呈钝圆弧状,如用圆规画出。黄绿色的壳经常露出一层层弧形的底纹,那是贝壳包裹下的软体动物生长时撑出的图案。如果将煮熟的缢蛏打开,看上去像一个赤裸的“小人人”。有一个小“脑袋”,“脑袋”上似乎戴着一顶大盖帽,另一端长着两只细长的“脚”。
它的习性很有趣。我们认为戴着大盖帽的是“脑袋”,其实是它的“脚”,它靠这只“脚”的伸缩在泥沙里移动。我们看上去像小人的两只“脚”,其实是两根维持生命的管。一根如口腔负责吸食,是进口;另一根是排泄器官,即肛门加尿道,是出口,吐出废水、粪便和泥沙等。当它们被养在海水里,废物吐尽时,两只“长脚”伸出贝壳,白白胖胖的,可爱极了。
通常农历四月种下去的蛏子,在当年八月收成的为新蛏,或者叫当年蛏。如果拖到第二年四月收,就称为旧蛏或隔年蛏。新蛏个小壳薄,长度大约三四厘米。这种蛏的肚子里没有太多的食物残存,蛏味清淡,适合夏天搭配青菜瓜蔬煮汤。福州人喜欢将新蛏汆水去壳后,与鸡蛋、鸭蛋打散加料,炒一盘深受小孩以及害怕软唧唧食物人喜欢的“蛏抱蛋”。香喷喷出锅的,是金黄的蛋裹着白嫩蛏肉的“蛋抱蛏”,福州人却称“蛏抱蛋”。如此倒装,显然是为了强调蛏是珍贵的、重要的,是主角,蛋为配角。
“蛏抱蛋”还有一个特别雅称,叫“蛏流蜞”。流蜞是闽江入海口水域非常特别的一种软体动物,生活在水湾的草根之中,方言发音“LaoKi”,学名叫疣吻沙蚕。它只在夏夜的某种天气某个时段,通常在下半夜出现在浅水湾里,捕捉时机很短,因此成为闽菜中的珍品佳肴,常配蛋类或蒸或炒,珍稀到专为宴请宾客而设。在没有流蜞的时节和地方,人们用新蛏替代流蜞,于是有了家喻户晓的“蛏流蜞”美名。
隔年或者更久时间收获的旧蛏,个大且比较肥,长度在七八厘米以上,深色的外壳较厚,口味鲜美醇厚,吃法也多种多样。
用黄酒加生姜片清蒸竖插的老蛏,是福州老饕的最爱。蒸蛏容器大小很重要。蛏脚朝下紧紧竖插进瓷杯中,是最佳选择。如果用敞口瓷碗蒸炖,就用一根草绳或棉纱线将蛏扎成一梱。老饕还嫌不够紧实,会用小刀在蛏背后铰合处割一刀,目的是让蛏在炖的过程中不会张开口,让美味留在贝壳中不外溢。吃的时候,先吸出蛏汁,然后再打开蛏壳吃蛏肉。福州人认为这种吃法“很补”。直至今日,福州方言中将人挤人的地方形象地叫作“插蛏”,过去讲汤池内,现在讲电梯里。
蛏炖芙蓉蛋又是一种吃法。使用恰当浓度的盐水养了几个小时、吐尽沙土的老蛏或烫捞,或直接埋在打散的蛋清里,加葱花姜末、芹菜、香菜梗,不加盐,炖到蛏开口吐汁,其美味与鸡汤汆海蚌可有一比。不过,给老人小孩吃的时候,要处理好蛏壳。
蛏是夏天的菜肴,福州人最常煮蛏汤。蛏子与冬瓜、丝瓜、瓠瓜甚至苦瓜都是绝配。这是清淡吃法,除了生姜几乎不再放其他调料,老蛏的本味最是鲜美。还可汆水后去壳,加葱姜蒜炒盘,这也是最大众的吃法。蛏味深藏其中,老蛏肉适度的柔韧有嚼劲,是炒盘的精到之处。
在靠近海边的村镇,蛏特别新鲜,会有一种吃法就是将蛏洗净之后,用热水微微一烫,半生熟地将蛏打开,清洗干净之后腌制入味再调以淀粉,沸水入锅,一份蛏滑是鲜美的代名词。
传统的盐焗蛏加上西来的铁板烧,演变创新成了中西合璧的铁板烧盐焗蛏。不加碘的粗盐加热后,平铺铸铁板上,配花椒、生姜、葱段,在老蛏铰合处划一刀,将蛏口朝下贴着盐巴,强迫症似的摆出图案,最后火烤七八分钟。这样的吃法除了美味之外,还很有形式感。
在蛏丰收的季节,海边渔人会把蛏子晒成蛏干,便于运输和储存。蛏干分两种,一种是生的蛏剥壳后,直接摊在竹编席上晒,叫“生晒蛏干”。还有一种是烫熟之后,再晒。两种蛏干品质和口味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