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杰题刻“且憩”
魏杰题刻《登罗汉台》
魏杰(1796-1876),字从岩,号拙夫,祖籍福清文林,出生于福州。清道光、咸丰年间著名盐商,诗人、书法家。魏杰一生好学多才,博施济众,“耽山水,乐吟咏”。他游遍福州的山水、寺庙,游踪所至,留有大量诗文。仅鼓山一处就写有《鼓山吟草》一卷,在《逸园诗钞》里也有几十首有关鼓山的诗篇。被后人称为“布衣名士”“田园诗人”。
魏杰与鼓山的渊源长达六十多年,从10多岁到80岁,他曾一百多次登上鼓山。如此喜爱鼓山,除了被鼓山自然山水所吸引,数十年时间,魏杰考察景点,收集民间传说,出资修路,建设亭阁,整理编写成达摩洞十八景——达摩面壁、南极升天、仙猿守峡、老鹤巢云、仙人巨迹、佛窟法会、蟠桃满坞、玉石云梯、古月灵塔、玉笋成林、将军卸甲、金蟾出洞、伏虎驮经、神龙听法、一笔成虎、慈航架壑、八仙岩洞、俯州望江。
在鼓山十八景公园内,巨石纵横,相隈成丛,相叠成洞,如鬼斧神工的大手笔,像天然的大地岩雕艺术园,还包括庵堂建筑及俯瞰江山昼夜变幻的景色,为整个鼓山风景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清代魏杰挖掘的十八景,或以其形态或以其传说命名,皆美丽神奇,而且每景都配七绝一首,诗因洞题,洞因诗彰,韵味无穷。
登临十八景之一的罗汉台“仙人巨迹”时,魏杰写下《登罗汉台》:
何年罗汉入山来,此处空余一石台。
我亦登临寻旧迹,借他十指印苍苔。
罗汉台的形状很像一把巨大的石椅,传说是八仙中蓝采和的座椅。有三个“仙人脚”刻在岩石的边缘,每足长39厘米、宽17厘米、深1.5厘米,比常人的稍大。传说,有一天,蓝采和云游到鼓山上空,发现鼓山不但山清水秀,而且中草药资源非常丰富,便降落其上,采撷了许多药草,采下来的草药就摊在这块大石台上晾晒,台旁形同沙发的巨石,便成了他的座椅。涌泉寺的开山祖师神晏禅师,听说蓝采和降临鼓山,连忙前来相见。两人在罗汉台上畅谈融洽,神晏便挽留蓝采和到涌泉寺传医授道,他却微微一笑,腾云驾雾而去,在石台上留下三个大脚印,因升空时用力弹跳而使五个脚趾头分开了。
在达摩洞“达摩面壁”景点,魏杰不仅在达摩洞口和内壁分别亲笔题写大字行书“达摩洞”与楷书“面壁”,还行书写下《达摩洞》:
达摩曾否住山巅,绝巘中开一洞天。
借问上方诸衲子,伊谁面壁学安禅。
达摩洞是个由花岗岩架叠起来的天然岩洞,宽15米、深8米、高约4米,可容数十人,乃鼓山十八景之首。达摩未必真来过鼓山并在这里面壁,连魏杰也在诗中承认:“院野洞中有佛无人见,唯有乔松不记年。”在十八景石牌坊,这两句还当作对联刻在门柱上。
在十八景中,有一奇洞,洞洞相连,洞中有洞。相传为八仙共度中秋之夜的宝地,它就是十八景之一的“八仙岩洞”。在洞中不同石壁上可以找到“八仙”字样以及魏杰《新修鼓山八仙岩纪游》九首七绝诗刻:
石门不锁自高坚,九曲盘旋住八仙。
开辟丹梯七层磴,此身直上洞中天。
此为起首,从第二首到第九首,分别隐指吕洞宾、汉钟离、韩湘子、何仙姑、曹国舅、张果老、蓝采和和铁拐李。
传说,观世音听了八仙的介绍后,亲自光临鼓山,见山峦叠翠、松木参天,处处鸟语花香,果然名不虚传,真是“风光优美这般好,怎令慈航不淹留?”在饱览鼓山胜景之后,观世音返回南海。转眼间,一年一度的蟠桃盛会又至,观音向王母提议放在鼓山举行,王母喜极。于是,观音拨了三艘船,满载各路88位神仙,驾着祥云飞向鼓山。可以说,这是观世音亲自组织的一次佛界采风活动。而如今采风团的“签名本”分成了两块,留在了十八景公园内。
一块是在如船巨岩侧面平展的石壁上,密密麻麻地用颜体楷书题写着许多佛的佛名,共35位。距此不远,在坡上差不多88米处,就能看到了佛名摩崖的另一半,这块石壁高8米,宽10.35米,竟达80平方米之大。上面用楷书写满了53个佛名,颜体颇雄健,两块石头上的名字加起来正好88个。如此大规模的佛名摩崖,在全国极为罕见,是鼓山的石刻瑰宝之一,也是福州最大的摩崖石刻。
在53个佛名“签到本”的右上方,有涌泉寺第96代住持、清代高僧道霈书写的“佛窟”两个大字。
魏杰听闻传说,写下诗刻,并命名其景曰“慈航架壑”,列为“达摩洞十八景”之一,并写下诗句:
倚岩驾壑石为舟,不泛江河泛岛洲。
得入西天香世界,慈航未许度凡流。
古时,很可能有信奉法华宗的和尚来鼓山修行,所以十八景内有个岩洞就取名为“法华岩”。这个岩洞原先狭窄曲折,后来把小洞扩成畅通的大洞,前后空气对流,特别凉爽,成为避暑佳处,魏杰在洞内刻上“且憩”二字。
岩洞前面有一小块平地,相传过去这里时常云封雾绕,周边古松遮天蔽日,白色的仙鹤盘空翱翔、停栖,煞是壮观,故成极富诗意的“古鹤巢云”景观。魏杰诗云:
万树松关曲径通,千年老鹤势盘空。
瑶池有水多芝草,莫履苍苔白石中。
除了诗刻,魏杰在鼓山还留下不少摩崖石刻,如:绝峰顶的“无山与齐”、喝水岩的“山水知音”、十八景公园的“西望瑶池”等,都记载了魏杰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