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晚报  >> 第15402期 >> A01版 要闻·导读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导读 一座白马王庙 连接两岸情缘 黄荣春:福州摩崖石刻“活字典” 广告 广告 今日天气 责编

85岁老人又将出版120万字新书


黄荣春:福州摩崖石刻“活字典”


记者 安梓

2023.11.24

  

  黄荣春:福州摩崖石刻“活字典”

  

  黄荣春。

  在福州研究摩崖石刻,绕不开今年85岁的文博研究员、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黄荣春。继出版《福州摩崖石刻》《福州十邑摩崖石刻》《福州摩崖石刻(增订本)》之后,下月他又将出版120万字的《闽都考古录》。22日,记者采访了他。

  皓首穷经 行遍福州宁德

  黄荣春说:“《闽都考古录》从创作到现在,前后经历了八九年时间,一改再改,终于要出版了。”

  黄荣春发现,业界对闽都文化的内涵和分期众说纷纭。于是,他决定从考古学角度探究闽都文化的分期和内涵,编著《闽都考古录》供大家参考。

  他告诉记者,狭义的闽都指今福州,广义的闽都包括今福州六区六县(市)和今宁德辖区的9个县(市)区(寿宁县部分乡镇原属建宁府除外)。

  为了写这本书,80多岁的黄荣春自费包车走遍了福州、宁德等地他认为需要重新核实、勘查的地点。

  在《闽都考古录》中,黄荣春主要记述千年闽都历史、辑录闽都重要史迹,上限为旧石器时代,下限至民国,个别延伸到当代。他参照民国陈衍编纂《福建通志》的方法,将自己实地调查所获资料和摘录的资料汇编成书,一方面让读者从书中看出福州历史及其文化遗产的大致情况,一方面表达自己对闽都文化的见解。

  编撰《闽都考古录》期间,黄荣春经历了爱人离世带来的痛苦和孤独。他的爱人是他福建师范学院(今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的同班同学。“她很能干,退休后炒股挣了些钱。她全力支持我研究历史,将这些钱留给我‘专款专用’,供我出版这本书。”

  “我出书的费用比拿到的稿费要多几倍。”自费出行考察、自费出版专著、将书赠送给对闽都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这位豁达的老人乐在其中。

  不断求索 研究摩崖石刻

  从1983年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开始,黄荣春就不断研究福州摩崖石刻,关注摩崖石刻的保护状况,被誉为福州摩崖石刻的“活字典”。

  经过10多年的勘查、考证和整理,1999年,黄荣春编写出版了《福州摩崖石刻》一书。这本书记录翔实、图文并茂,收录了福州大部分的摩崖石刻,被福州金石爱好者奉为圭臬。

  此后,在福州金石爱好者的帮助下,黄荣春又找到了大批摩崖石刻,2011年出版《福州摩崖石刻(增订本)》。据了解,《闽都考古录》也介绍了新发现的一批摩崖石刻。

  黄荣春是本报“闽海神州”的铁杆作者,今年11月3日,“闽海神州”还发表了他近万字的研究文章《福州摩崖石刻数量述略》。

  黄荣春从未停下对摩崖石刻的研究,对新发现的摩崖石刻情况也很了解:“乌石山新增15段,鼓山增加21段,冶山增加4段,北郊象山增加7段,现在福州城区摩崖石刻总数达1523段以上!”

  黄荣春喜欢和年轻的文史爱好者交流,有时大家在微信上请他帮忙鉴定,即使大半夜他也是秒回。“看到越来越多的民间爱好者研究摩崖石刻,看到文物部门日益重视摩崖石刻,我感到特别欣慰。”黄荣春说。

(全文共1197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