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报讯 近日,台江法院调解室上演暖心一幕:一名缠着绷带的农民工和一名建筑公司的负责人,先后将感谢信送到法官赵景祥的手中。这场持续半年的工伤赔偿纠纷,在法院调解下,受伤农民工及时拿到“治病钱”,困境企业重获生机,实现双赢。
据介绍,2024年4月,在榕务工的重庆籍农民工老刘在工地作业时不慎从高处坠落,致左肩严重骨折。
“住院6天已花光积蓄,二次手术所需费用像大山一样压得我们全家喘不上气。”在不足10平米的出租屋里,年近六旬的老刘向法官赵景祥倾诉。这名曾在工地扛过无数水泥袋的汉子,因无力支付二次手术费用,体内固定钢板迟迟未能取出,导致手臂无法正常抬起。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未缴纳工伤保险的企业需全额承担10万余元赔偿,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账户余额仅够维持当月工人工资的发放。
“农民工等不及急需救治,企业经不起再折腾,必须找到平衡他们权益的‘最大公约数’。”面对两难困局,赵景祥创新“救治绿色通道+纾困缓冲带”调解路径,为双方搭建矛盾化解的沟通桥梁。他根据老刘迫切的实际需求,制定由企业先行赔付2万元手术款,剩余款项按照工程回款周期分期支付的方案。该方案既保障农民工及时就医的诉求,又给予企业一定的履行缓冲期,避免企业因诉讼陷入经营危机。对此方案,涉案双方一致同意,当场签订调解协议。
收到首期2万元赔偿款当天,老刘就预约了钢板拆除手术。此外,获得喘息的企业方承接了新项目,还将该案调解协议张贴在项目公示栏,着手在企业内部设立农民工权益保障基金。企业负责人感慨:“法官既算清我们以前的法定账,又帮我们规划出持续发展的长远账,这样的司法服务让我们企业重拾信心。”
“农民工与企业之间的纠纷,‘双向成全’是最优解。”台江法院民一庭庭长盛洁介绍,台江法院针对涉农民工案件建立优先立案、优先调解、优先执行的“三优先”机制,并抓住农民工工伤赔偿案件伤情重、损失大、诉求急的特点,创新采用“救治绿色通道+纾困缓冲带”调解路径,既为农民工守住维权底线,又给企业预留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