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晚报  >> 第15904期 >> A07版 兰花圃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风从河上来 “饭饮”情结 下祝赋 责编

□榕荫漫记 


风从河上来


鹿溪

2025.04.26

  屏东河上接龙峰河,汇入五四河,是离我居住的旧井楼门寓所最近的内河。

  从鼓屏路拐进冶山路,一条由榕树、樟树组成的林荫大道,一年之中只有这个时节,福州的半空中落叶缤纷。漫步数百米,经过唐代王审知修筑罗城的延远门旧址,那时候,城内是市井繁华,城外是乡野繁花。今天的福州已发生了沧桑巨变,延远门旧址上拔地而起的是福建二建综合楼。穿越千年的古城门,来到观风亭街,这里是屏东河的中游。只要你有心,沿着福州的河巡旅,依然可以寻觅到老福州古早的韵味。

  沿屏东河往北走,隔着一条华林路,过斑马线是华屏路。华屏路上的龙峰新村可以追溯到古代屏山东麓龙峰境,山头角巷是梁夹城北门严胜门旧址,每走一步都是与古人脚步的押韵和酬唱。抚今追昔,钢筋水泥代替了木石结构,来来往往的人皆成古今,默默见证的只有静静流淌的龙峰河。

  沿屏东河往南走,有北院巷。巷子背后曾有一家书院,院内的一块天然岩石形似毛笔,所以称之为文笔书院,俗称北院,北院巷因此得名。北院巷南北走向,长260米,宽度3米至5米之间,两侧白墙黛瓦,古榕凌空穿插,绿荫如盖,巷子里仅有的一家茶咖店,因为地处冷僻,偶尔才营业。走在红砖和青石铺成的路面,那种清幽的感觉,不禁让人怀想当年书院。

  书院不是官方的教育机构,质疑问难的个性化教学,倡明教化的自由风气,弥补了官方教育的不足。隔着一堵墙,墙内是学堂,墙外是社会,墙内墙外两个不同的世界。学子走出墙外,投身社会改造,致力经世济用,功成身退后回归墙内,著书立说,传道授业。以清代福州书院的繁荣,文脉代代相传,才有了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传奇。

  走过北院巷,来到赛月亭巷。相传南宋年间的一个中秋佳节,当地士绅邀请朱熹来亭中赏月。明月徐徐升起,酒过三巡,士绅们请求朱熹给亭子起个名字。朱熹移步亭外,环绕踱步,亭子在皎洁月色下格外清雅,如玉般高华,朱熹将此亭命名为“赛月亭”。现今位于赛月亭巷的公正新苑小区内,有段残存的公正古城墙遗址,为汉无诸冶城的东城墙遗址,晋子城及唐、宋、明三代的福州城垣皆沿用旧址。也许并不起眼,但古城墙已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而是思接千载、赓续文明的载体,不知不觉地唤醒你对这一座城的历史记忆。屏东河最后一段河道沿着公正古墙南流,与井楼门护城河交会。井楼门、古称船场门、门内七穿井犹在,护城河今已不存。

  水是福之源,一条清波造福一方人。但是在往来如织的人潮中,有多少人会在意一条小河的存在。暂且不论内河过往的数百年历史,仅近数十年来说,内河就经历了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臭不可闻、80年代鱼虾断代的水环境生态窘境。在屏东河未得到有效治理以前,遇台风暴雨,屏东河水位上涨,河水倒灌形成内涝,排水不畅,市民苦不堪言。

  2016年,福州市启动鼓台中心区水系治理项目,屏东河是首个动工的子项目。科学施工下,屏东河引进活水,水多了,河清了,潺潺的流水声为喧嚣市中心增一分灵气,护岸的三角梅开得更艳了。

  如今,观风亭街浓郁的烟火气为屏东河增添勃勃生机。街上有几家卤味店、海鲜店,每到暑假,常来这里买儿子最爱吃的卤料,讲屏东河上观风亭的故事。

  古时候,屏东河是延远门外的护城河。按照礼制,来自上级的官员从此入城,福州官员要在这里迎候,就在屏东河上建起观望亭,后改名为观风亭。《说文》释“观”为“谛视”,有仔细注视的意思。“观”字运用广泛,《易经》用法尤为意涵丰富,“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以天地万物品类之盛,采取不同的方式观察不同事物,也就不难理解《小雅》所说的物多而后可观的意涵。

  现在,观风亭的功能发生变化,已经成为屏东河上一景。我站在这观风亭前,欣赏亭柱上“观瞻大厦佳如画;风过凉亭畅有诗”隶书联,思绪万千。借古喻今,在屏东河畔,在观风亭中,依然可以观风,观的是山风、林风、河风、湖风、江风、海风、茶风、酒风、书风、画风、诗风、文风、春风、东风、学风、家风、民风、政风……

(全文共1682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