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参观“甲型一号”飞机模型。
怀着对先辈的无限敬仰与对船政文化的深深好奇,我踏上了探寻船政精神的旅程。研学之行,仿佛是推开一扇通往百年风云的历史之门。
首站是马尾船政衙门旧址。玻璃展柜中,每件文物都在静默讲述历史。走进古老的车间,脚下是历经沧桑的红砖——你可知道?当年这每一块红砖都价值1.2两白银,先辈们为强国梦想的投入何其厚重!
8根巨柱如定海神针巍然矗立,每根重逾2500公斤。它们撑起的何止是厂房穹顶,更是一个民族图强的脊梁。墙上有飞机部件的精细图解,从木肋机翼到铸铁骨架……我恍然明白:中国航空工业的基因链中,竟也有船政的一环。
这里还书写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华章:1869年,第一艘千吨蒸汽舰“万年清号”在此劈开波涛;1889年,钢甲军艇“平远号”的铁甲闪耀着自强的寒光;1919年,马尾上空腾起第一架国产飞机“甲型一号”,此后12年间,17架银鹰从这里振翅,托起华夏最初的航空梦想。墙上泛黄的老照片里,先辈们专注的眼神穿透时光,他们俯身钻研的身影,正是“向海图强”四字最滚烫的注脚。
移步船政博物馆,那些泛黄的信札、斑驳的工具与逼真的场景模型,将人瞬间拉回那个风雷激荡的年代,让我触摸到船政精神炽热的脉搏。
旅程的终章落在三坊七巷的沈葆桢故居。庭院深深,先生塑像凝望远方。展厅里那些泛黄的文书与旧照,如一条时光之线,串起船政文化跌宕的篇章。立于先生昔日沉思的檐下,我仿佛听见历史深处传来不息的涛声。
归途中,我心潮难平。这次寻访不仅让我拾取了历史的珠贝,更让我懂得,船政精神是深植于民族血脉的火种。它映照过去,更照亮前路,呼唤着我们这一代少年,以奋斗之桨续写中华巨轮驶向深蓝的壮阔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