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晚报·海外版  >> 第821期 >> 006版 闽都文化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三友斋与聚春园 福州民间名联佳话 编辑


三友斋与聚春园


林国清 林荫予

2020.12.07

  

  三友斋与聚春园

  

  聚春园大酒店主厨讲解“佛跳墙”制作工艺。

  福州人都知道在东街口个有酒楼叫“聚春园”,但聚春园的前身为“三友斋菜馆”,知道的人却不多。

  三友斋菜馆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三友”者,三个友人合股也。一是安民巷的陈某;二是北门外梅柳乡的张某;三是福州衙门里的绍兴师爷。由于绍兴师爷的参股,“三友斋”很快从民商成为官商,重在接待南来北往的高官巨贾,果然生意非常之好。

  但也有不够尽意之处,如一个从北方来的官员,就提了一条意见。他说,“三友”这个招牌太俗了,于是改作“聚雅台”。

  “三友斋”平时供应盘菜酒饭,偶然也承接红白筵席,以及官宦人家的包厨,生意越做越大。后来,“三友斋”原股东之一的绍兴师爷退股,回浙江养老,经朋友介绍,原股所缺由郑春发顶替,这是清光绪十年(1884年)的事。过了20年,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郑春发独资盘下“三友斋”并改名为“聚春茶园”,翌年再次改名为“聚春园”至今。

  郑春发是福清南门外人,11岁时,父亲病逝,第二年就随一个叫叶依嫩的同乡到福州“玉春馆”当学徒。学了6年,再随叶依嫩出省,在苏杭京沪粤等地当帮厨,学成了一身手艺,才回福州,在总督府以及各司道衙门“包厨”。挣了一些钱,便把官厨辞了,入股“三友斋”。当时周莲在福建任按察使,他很喜欢郑春发。第二年周莲升福建布政使,郑春发得到他的支持,于是改造旧时的“聚春茶园”为“聚春园”。

  “聚春园”有五厅一堂,附带有一个天井。进店过普通厅,就是天井。天井里种有白玉兰和梧桐树等,并砌有假山鱼池。鱼池上书“得其所哉”。过天井,在走廊的左侧为大礼堂,与之毗邻的为花厅、东花厅、洋花厅等,有陈宝琛写的楹联:“半夜丝桐弹霁月,一樽竹叶醉春风。”走廊右侧为外花厅和内花厅,各厅厅内皆以一桌或两桌为主,称“雅座”,其桌椅式样、花色和材料等皆不雷同。其中最大的为“洋花厅”,布置的是红木、紫檀木家具。上首设大坑床,床上置矮几,左右为座位,冬铺锦垫,夏置凉席。此外,还有帽筒、麻将桌、大浴盆等,大浴盆的温泉是专门雇人挑来的。

  聚春园的成名之作是“佛跳墙”,鸡汤汆海蚌、荷包鱼翅、红糟醉香鸡等闽菜也十分有特色。郑春发去世后,聚春园的经营者几经更替。1950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将聚春园收归国家经营。

(全文共962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