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探幽 山间明珠——宝谷寺 2023年06月27日 张德团

  闽清县云龙乡,旧称二都,是宋代礼乐大家陈祥道、陈旸的故乡。距其故居際上村不足三里的邻近官庄村,有一处清幽僻静之地——山重水复疑无路,峰回路转一古道,一处如世外桃源般的山间谷地在眼前豁然开朗,故得名“宝谷”。山谷里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寺,寺也因此取名“宝谷寺”,《闽清县志》亦如是记载。可谁也不曾想,旧时这里古道人流如织,道旁寺庙规模宏大,有佛百尊,故又称百佛寺。

  梅邑东南古道,是闽清邑内东南部一都、二都、三都、四都乃至腹地各都出入县境的大通道。其东向出县境可通往省城福州,或由闽江北上京城;境内向西,经一都之南泉碧岩亭,进入二都(今云龙乡)之状元岭、大墘、宝谷;出山谷后路分三支,分别从千年宋村漈上村刀霞岭、漈下村甲高岭、云中村鹫峰岭到达四都(今三溪乡)鼓舞村、三溪村和三都(今坂东镇)文定村,而后经腹地通往永泰县,前行可通莆田,相当于现今之省道。更巧合的是,今天的国省干线“横五”“连一”线竟与该古道或重叠或并肩而行。

  梅邑东南古道在官庄村境内,有一段地形最为独特:两边是高耸云天、蜿蜒起伏的连绵高山,其间仅有一条深深的盘旋约一公里的山谷。邑东南古道则沿着谷底峰回路转,成为该古道东西走向的咽喉路段、必经之路——宝谷。

  因为古道特殊的地理位置,宝谷路段于旧时成了繁忙的交通要道。而位居山谷中间的宝谷寺,成了当年东来西往的旅客在此进香拜佛、歇脚食宿的最佳驿站。因此,古寺虽位居僻静,却香客如织。其中,邑内宋状元许将的故里就在这条古道上的鹫峰岭下三都,许将在古道东向的南泉碧岩亭留下诗文被载入县志。而今,在三溪村郑氏后人老宅里还保存着“宋进士观文殿学士自诚郑君神主”牌(郑性之,又名自诚),郑性之还在这条古道西向的岩石上题“甲高岭”三字。陈祥道、陈旸的故居则距此还不足三公里,更是当年进京赶考、返乡探亲,以及慕名造访“二陈”故居的状元张孝祥等必经之路。

  如今,从古寺旧址和人们印象中,均可看出当年辉煌。一是寺院宽广宏大,且是三落层层递进,占地数千平方米。二是一口重达数百斤的铜铸古钟,远近少见,钟声洪亮悠扬,为镇寺之宝,可惜“公社化”时被偷。三是寺周有数人方可合抱的古枫,高大挺拔,秋叶通红,不幸“文革”时也遭盗砍。四是乡人口口相传:史上宝谷寺山场田庄广阔,寺产殷实富足,僧侣众多。后来不知何故,渐趋没落。及至清代,直到集体化时期,仅剩一殿一庙一舍一住持。

  宝谷寺又是二都(云龙)文明的摇篮。历史上,该寺不仅是二都平原唯一的佛教圣地、慈善福音,在传播佛教文化、教化民风上有过重要影响,而且还是二都古代教书育人的摇篮。《昙溪校史》等史料记载,昙溪学校未创办前,宝谷寺长期办有塾学,聘请诸如许将故里三都的才子许祖植等名师,培养出一批批二都学子。清末,有二都秀才“五甫”之称的徐章甫、蒋少甫、邓益甫、徐绩甫、陈正甫等就出自宝谷寺塾学,后多人参与辛亥民主革命运动。1905年,这些有识之士在二都台鼎创办昙溪学校之初,经费十分困难,宝谷寺变卖寺产所有松林,捐资办学。

  宝谷寺还是普济民众的圣地。寺中传承中医秘方,长期研制散剂、丸剂、膏剂普济民众,今尚存精致石制药碾槽已成特殊纪念物。寺中僧人不仅深谙中医五行,还身怀独门武功,除传授寺内众僧强身健体,还教授民间弱者残疾人习武强身。可惜的是,“文革”期间,寺址地面的石雕精品被肆意盗卖,损失殆尽,寺址与古道也一度荒凉。

  后来,幸亏官庄村民刘宜科夫妇在此开荒经营,无意间出土并保护了大量石制建筑构件。其品类之丰富,雕刻之精美,体量之硕大,县内仅有。其中8根巨型瓣状石柱,更十分罕见,柱长3.66米,直径0.60米,八瓣直透,重以吨计。经鉴定,为宋元风格,名之“莲花柱”。还有众多的平面石板、雕花石板、刻字石板,以及带圆孔、方孔、扁槽、十字槽等各式石构件;有大大小小的石柱、石柱础,有足可证明当年人气兴旺、富足殷实的石马槽、大石磨、石臼之类;有用于制作药丸、普济百姓的石药碾,有造型别致、形神兼备的石羊和不知名的各式瑞兽等;还发现罕见而神秘的地道和地窨遗址。这些对古建筑制式、古代寺院规制和古道文化都是难得的实物例证。

  新近,原址复建的大雄宝殿正中出现了一副对联“宝刹阅千年桑海恰逢盛世佛光重焕;谷道曾一度稀疏幸适明时人气复兴”,概括的正是宝谷寺与古道的沧海桑田。时逢盛世,宝谷寺这颗山间明珠必将重新熠熠生辉。

  第21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