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菜香飘四海 郭可文:“闽菜奇人”欲建闽菜博物馆 2020年05月18日 雷岩平 林雅

  在福州餐饮界提起郭可文,许多人会竖起大拇指说:“这是个人物!”

  初次见郭可文,是在几天前的午后。在三坊七巷曲线山墙下,他背朝四角的天空,正在侍弄盆栽。

  郭可文戴着眼镜,一脸亲和,从观感上看,更像一位教书先生,很难与福州餐饮江湖上的“闽菜奇人”画上等号。

  

  郭可文接受记者采访。

  

  文儒闽菜馆(“文儒九号”)内极具闽菜特色的点菜区。

  跨入餐饮业三十载梦想振兴闽菜文化

  “荔枝肉、南煎肝、爆炒双脆,这些家常闽菜,在明清时期是地道的官府菜,到现在也属于国宴级菜品。”6日,谈起闽菜的辉煌与式微,郭可文自豪中带着惋惜,更透露出重振闽菜的雄心。

  郭可文出生在三坊七巷衣锦坊,距他的“文儒九号”工作地步行仅需一两分钟。

  文儒坊因儒林文士辈出而得名,这里走出过宋代国子监祭酒郑穆、明代吏部尚书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五世进士陈承裘、近代大儒陈衍、天文学家高鲁等。

  历代“老邻居”的嘉言懿行深深影响了郭可文。10年前,他以“文儒九号”为根据地,以闽菜文化、福州大漆文化、茉莉花茶文化为滋养,打造“闽味大观园”,复原福州千年坊巷的活色生香情景,筑起振兴闽菜文化的梦想。

  1962年出生的郭可文,曾是海军军医,退役后跨界做餐饮,一做就是三十载,曾十多次按下事业“重启键”。曾有人评价他:“老郭是越挫越勇!”

  为什么执着于餐饮?他笑着给出答案——命中注定。

  “我从小爱吃。”郭可文说,记忆中最好的味道出自母亲之手,最好看、最有仪式感的菜莫过于舅公家的年夜饭。

  好吃、好看、仪式感,或许,这系下了郭可文对闽菜文化难以割舍的情结。

  书写“蛇吞象”传奇深信“一勤天下无难事”

  这份初心和情结在郭可文心中集聚待发。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次偶然的机会,月薪只有100元的他,大胆借了8000元,和朋友盘下了一间小饭馆。

  试水之初,可谓顺风顺水,第一个月就回本,5个月后,他就用赚到的第一桶金,盘下了一家大酒楼。

  闽武大酒楼、福州天福大酒店、杭帮菜网红店金门海鲜大酒楼、温泉百合大酒店、福州第一家荣誉大酒楼、天津最大的酒楼、中国海军国际交流中心……这些地方都有过郭可文奋斗的轨迹。

  但创业之路并非一顺到底。

  风光之时,他曾在“万元户年代”半年赚了近60万元,也曾在重重竞争中把一家酒店年营业额做到过亿元。低谷之时,他因“转战”外贸铩羽而归,只能老老实实地去上班。

  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嘲笑声中包下员工食堂,天天半夜12点到农贸市场采购,为省下30元搬运费,亲自上阵独自搞定4000多斤货物。就在这员工食堂,他书写了“蛇吞象”的业界传奇,做到了员工食堂承包酒店餐饮部的逆袭。

  在一次次的沉浮中,郭可文越战越勇,因为,他深信“一勤天下无难事”。

  世界在变,口味在变,但他心中的那把“良心秤”一直没变。军医出身的他,对食品安全的把关近乎苛刻。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做生意,只有错买,没有错卖。出品不好,忽悠了一天,没有第二天”。

  最大的心愿是建一座闽菜博物馆

  2010年,这个在外拼搏的游子,回到家乡重新开始。做什么?他选择了闽菜。

  闽菜曾出征钓鱼台国宴,招待过美国总统里根;林徽因父亲林长民宴请泰戈尔的,就是闽菜;中国第一部烹饪教科书,是福州人陈衍编的……

  时年49岁的郭可文创立了自己的独立闽菜品牌“文儒九号”。

  “福州菜香飘四海,在走下坡路的时候,更需要有人去呐喊、去坚持、去做标杆。”他说,“否则,许多人还以为闽菜就是闽南菜。”

  十年磨一剑,如今“文儒九号”已被郭可文打造成一座“闽味大观园”。它为宾客复刻了“老福州大户人家的饮食起居”的全方位体验——进店一杯茶,坐定一碗溏心荷包蛋,入睡前二两半青红酒,一碟花生米……

  这里亦是姚建明、林水俤、林榕飞、陈伟杰四位闽菜大师工作室所在地,闽菜技艺传承在这里有了很好的平台。2018年,在这个地方,17位年龄合计1307岁的闽菜泰斗,打造了一桌闽菜“千岁宴”,再现几近失传的经典闽菜,为弘扬闽菜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如今,年近耳顺的郭可文变得更豁达,弘扬闽菜文化的信心更坚定。

  “闽菜的课题非常大,建一座承载古今的闽菜博物馆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我今后最大的事业。”郭可文说,最近,他正在上下杭筹建一座闽菜博物馆,用于介绍、研究闽菜,将闽菜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