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日报  >> 第9336期 >> 008版 综合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讲好跨境金融政策 推进“两国双园”建设 历史文化街区实行“一街区一策”常态化消防安全治理 海峡两岸青少年艺术节美术作品展征稿 新式阅读让书香和生活“共生” 以梅为骨 以文为魂 匠人刘宜生和他的非遗竹编 编辑


匠人刘宜生和他的非遗竹编


本报记者 阮冠达

2024.04.25

  

  匠人刘宜生和他的非遗竹编

  

  刘宜生制作的竹编花纹精美还有喜气的祝福语。本报记者 阮冠达摄

  “16岁入行,今年78了,一做就是62年。”

  头发花白,背部微驼,耳朵上戴着助听器……坐在自家卧室里时,闽清县省璜镇下坂村的刘宜生老人,看过去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乡间长者。可来到厅堂,坐在琳琅满目的工具前,他便瞬间有了精神:刮青、剖竹、打磨……篾刀上下翻飞,机器吱呀旋转,片刻工夫,一棵刚砍下的毛竹就变成一条条光滑细腻的篾丝。

  下坂村位居山间,山上的一棵棵毛竹,是竹编的天然原料库。20世纪70年代,下坂村的竹编产业达到鼎盛期,村民自发学习竹编手艺,产品销往闽清县城甚至福州市区。

  刘宜生从小跟在父亲身边学习竹编,31岁时,他从父亲那里正式接过竹编手艺。

  竹编,难在何处?

  “先把竹子剖开,把上面的青皮刮去,用机器反复拉丝、压薄,再经过蒸煮上色,才能形成合格的竹片。”刘宜生说,这繁杂的过程,只是完成了竹编的准备工作。之后,师傅们还要细心地进行手工编织。

  随着时代的发展,竹编农具的使用频率越来越低,村中的篾匠也渐渐老去。去年,闽清非遗文化馆对竹编工艺进行了申遗,但村里曾有的20多名篾匠,如今只剩下两三个人还做竹编。长期缺乏新鲜血液,令这项非遗岌岌可危。

  竹编成功入选县级非遗,为这项技艺带来新希望。

  今年,下坂村村支书范其进为刘宜生找来了两个徒弟。“他们二人先前都是上山砍竹子的,本来就熟悉这一块流程,听说竹编入选非遗,也很愿意出一份力来传承这项技艺。”范其进说。

  现在,两个徒弟平日里上山为刘宜生砍竹,时不时到他家中学习竹编技艺,并协助老人开展基础工作,让老人得以专注于复杂的编制环节。

  竹编农具用得少了,但是特色的层篮礼担,仍然受到新人们的欢迎。这让竹编从业者看到了行业发展的希望。

  “层篮礼担是闽清嫁娶、生子时的必备用具,可以装礼饼、瓜子、香烟、糖果等。用了层篮礼担,礼数更周全。以前条件不好的时候,乡亲之间还会互相借用礼担。”范其进介绍。

  如今,刘宜生的手艺,赋予层篮礼担新魅力。运用熟练手法,他正尝试把特定的祝福语编入层篮礼担,并打造双层篮盖,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

(全文共919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