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日报  >> 第9355期 >> 008版 综合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我省实施新一轮“丝路海运”港航发展奖补 福利彩票公益金 助力福州慈善医疗行动 逛海交会 收好这份出行攻略 网上花钱“办驾照” 警惕诈骗入圈套 早教机构“金宝贝”闭店疑云 小小米粒搭出多彩世界 两个“全省首家”机构在榕揭牌 编辑

传统非遗遇上新潮技术——


小小米粒搭出多彩世界


本报记者 宋亦敏

2024.05.14

  

  小小米粒搭出多彩世界

  

  陈国锐(左)展示虎皮兰高楼米线成品。吕灿婷摄

  把一片片以米为线缀连成的绿色叶片固定在花盆中,叶片或松弛卷起,或刚冒芽尖,在阳光下呈现出玲珑剔透的渐变色彩……来到长乐区古槐镇高楼村,在非遗项目“福州高楼米线”代表性传承人陈国锐的工作室案台上,记者看到了一盆栩栩如生的虎皮兰。

  这是陈国锐借助3D建模及3D打印技术,打造的植物造型系列高楼米线作品。因为造型新颖且充满自然气息,符合当下收藏者的偏好,该系列作品一经推出便引得年轻消费者争相购买。

  高楼米线是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要用它来刻画植物造型并不容易。“传统的高楼米线主要用于祠堂祭祖,以平面、几何造型的生活器械为主,上色技术方面的记载更是寥寥。”陈国锐告诉记者,技术难点在于还原植物复杂的色彩及自然生动的造型,需要更为前沿的渐变染色技术和立体造型技术。

  3D建模及3D打印技术带来了破题之策。只见陈国锐娴熟地打开电脑,调出虎皮兰造型的高楼米线3D模型,点击拆分,其结构组成、生长规律等一目了然。

  “相对于过去‘盲人摸象’般的尝试,3D模型能快速模拟出高楼米线作品通透的造型感,通过拆分、组合逐个尝试、分析出各部位需要的米粒粘连纹样,调整最优的制作技术。”陈国锐介绍,对于相对复杂、现实生活中无原型的造型,还可应用3D打印技术进行拆分打印,快速评估制作难度及制作效果,“制作难度大、效果不佳的便可以直接筛除,大大降低了我们的试错成本。”

  除了造型,上色也是一大难点。由于高楼米线上色过程不能沾水,无法使用水性颜料浸染,只能从大自然提取染料,利用植物干粉揉搓上色。

  “大自然中的渐变色是最难把握的。”陈国锐进行了多次尝试,他在米粒粘连前按顺序渐变排布好米粒,并逐一进行揉搓上色,再按颜色深浅进行粘连拼装。此外,粘连好相关部位后,再用毛刷粘取植物干粉反复轻刷表层也可以达到相应效果。

  “近年来,高楼米线陆续探索创新了动物、花卉、瓜果蔬菜等作品类型。”但在陈国锐看来,高楼米线的传承与发展不能仅停留在作品本身。

  “近年来,高楼米线作为一个非遗文化符号,备受各领域设计师的关注。”陈国锐说,他从事建筑设计行业的大学同学许海明,从高楼米线的纹样图案中获得灵感,将这些精美的纹样元素融入到鹅卵石路面设计中,一经推出,反响热烈,颇受消费者喜爱。

  比起作为小众艺术“束之高阁”,陈国锐更希望高楼米线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飞入寻常百姓家。“未来,我将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动高楼米线运用到乡村振兴、建筑家居、服装设计等领域中去,使其真正融入现代日常生活,焕发新生机、绽放新光彩。”

(全文共1104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