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日报  >> 第9370期 >> 004版 综合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择一瓷事一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的守与变 鼓楼东街街道 掀起党纪学习教育热潮 高层住宅底层商铺 应有自动灭火系统 我市全国文物“四普” 培训班开班 金山公园举办 市树主题活动 金融贡献大 银行可获奖 女孩被拐36年 马尾警方助其一家团圆 编辑


择一瓷事一生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的守与变

本报记者 颜澜萍

2024.05.29

  

  择一瓷事一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的守与变

  

  赖德全介绍作品创作理念。本报记者颜澜萍摄

  

  择一瓷事一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的守与变

  

  本期嘉宾

  赖德全,江西赣州人,1955年生于景德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陶瓷研究院名誉院长,赖德全现代美术博物馆馆长,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陶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2000多年来,各国人民通过海陆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

  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郑和下西洋,中国的瓷器被运往五湖四海、世界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谊,赢得了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赞誉。

  瓷都景德镇窑火千年不息,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陶瓷艺术家。

  日前,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在福州举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携赖德全现代美术博物馆的众多陶瓷艺术精品首次亮相榕城。通过一件件充满创意与时代感的陶瓷艺术作品,观众走进了赖德全心中色彩斑斓的陶瓷世界,也近距离感受到千年瓷窑闪耀的时代火花。

  传承有根创新为魂

  做时代的弄潮儿

  珍珠彩、印象彩、手掌画、雨花彩、泼彩、琢彩……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赖德全带来的众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陶瓷艺术精品组团亮相,为福州观众带来一场穿越古今、融汇中外的陶瓷艺术盛宴。

  赖德全出生在景德镇,其外祖父张志汤是著名瓷艺大师。赖德全师从瓷艺大师王云泉,并得到过王隆夫、施于人、秦锡良等众多大师的指点。作为一名在中华传统文脉浸染和千年瓷都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赖德全自幼接受传统制瓷理论知识,但他并不保守,擅于创新。他把传统积淀与时代审美相连接,运用丰富的绘画材料与手法,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意象相融合,创造出独特的现代陶瓷艺术画风。

  在展区入口,瓷瓶《乡村金秋》一改传统瓷器表面光滑如镜的外貌,瓶身布满细小颗粒,散发出珍珠般的光泽,吸引不少观众的目光。据介绍,该工艺是赖德全发明的独创技法“珍珠彩”,填补了景德镇陶瓷釉上装饰的空白。“独具一格,既有鲜明民族传统特色,又具有浓郁时代气息,仿佛在宣纸上作画,令人大开眼界。”陶瓷艺术爱好者陈先生赞叹不已。

  在瓷上进行宣纸画,谈何容易?瓷器釉面的光滑使颜料的吸附力几乎为零,水印效果自然荡然无存。而光滑是釉面的重要物理特性,要改变它,瓷器的基本特征也就丧失了,这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

  生性要强的赖德全瞄准了这一工艺上的难题,从青年琢磨到中年,花了整整20年时间,终于成功用自己研制出的独特颜料配方,通过吹附的方式,让光洁平滑的白胎成瓷表面均匀分布上细小的颗粒,待其干燥后再在上面绘制图案。这样的操作方法增加了创作难度,但绘制完毕经高温烧成后,细小颗粒散发出如珍珠般的光泽,让陶瓷的画面格外明艳靓丽,充满珠光宝气。

  “现代陶瓷艺术要打破固定模式,要传承更要创新,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意识,让阳春白雪走进寻常百姓家。”赖德全认为,现代陶艺是集材料学、工艺学、美学、造型艺术、绘画等为一体的艺术。材料的不断改进,以及窑炉、煅烧技术的完善,打破了从前青花、粉彩等单一形式。“我们要在鲜活的现代气息中寻找独特的陶瓷文化符号,挖掘独具韵律的绘画语言和审美趣味,达到审美意象的多元化,不断推陈出新,百花齐放。”他说。

  融会贯通博采众长

  做瓷艺的守望者

  自2019年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举办以来,这一权威性、规模性、影响力居全国之首的博览会已成为全国工美行业的“晴雨表”。今年的博览会上,超过1000位工美大师和大国工匠齐聚榕城,超过12万件各地特色展品风采互鉴、交相辉映。

  在拥有多次参展经验的赖德全看来,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首次移师福州,与繁荣工美的时代使命相互契合,也与福州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相互赋能。“福州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品类繁多,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第一次来福州,我对福州的印象非常好,对展会的组织工作也非常满意!”他说。

  赖德全表示,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不仅为众多工艺美术行业的从业者搭建了展示个人艺术成果的舞台,让大家在展会上互鉴互学、取长补短,同时对工美事业的发展与交流起到纽带作用,在产业上下游与产业生产链健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必将促进工美行业不断繁荣发展。

  现场,赖德全向记者介绍了一组以梅兰竹菊为主题的陶瓷作品。“这是由德化的白胎烧制而成的,它的釉质跟景德镇硬质釉不一样,软质釉在烧制过程中可达800多摄氏度,能将釉上彩烧到釉中,颜色非常光亮,不会脱落,也不会掉色。”他说。

  从泥土中脱胎,在窑火中淬炼。在高温和时间的双重炙烤下,烧瓷稍不留神就会失败。对赖德全来说,每次开窑都是最惊心动魄的时刻。“陶瓷到了高温窑变,在收缩膨胀的时候容易破裂,而且在高温烧过后再进行斗彩,第二次烧成又是一个风险,所以我们做陶瓷经常经历大喜大悲,我要把各个地方的好材料为我所创作。”赖德全说。

  “福建的技术、湖南的技术、景德镇的技术……陶瓷艺术的从业者不要在地域上刻意区分。因为陶瓷艺术是中国的艺术,不同区域的陶瓷艺术流派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不存在高低优劣的比较。”赖德全表示,陶瓷技艺的发展要开放包容。据了解,在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的福建德化,陶瓷已串起了一条500多亿元的产业链。赖德全说,这次博览会一结束,他就会前往德化和同行交流。

  “创作者不能故步自封关起门来搞创作,要集百家之长,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各个产瓷地区、技术流派与好材料的优势,各个产瓷区、地方窑口、不同流派艺术家要树立‘大陶瓷观’。而成就‘大陶瓷观’的关键就是要汇聚各类人才、各种技术,只有怀着一颗开放包容的心,中国陶瓷事业才能不断发展。”赖德全说。

  

  择一瓷事一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的守与变

  

  观众在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欣赏赖德全的作品。本报记者颜澜萍摄

  敏锐观察不断超越

  做生活的艺术家

  赖德全从艺五十余年,创作题材和元素不拘一格,在他的笔下,山川河流、花鸟虫草,世间万物皆可入画。

  在展区内,许多反映各地山水风光的作品,是赖德全近年来在各地采风,现场写生创作而成。其中,一组以不同季节鄂尔多斯市树榆树为灵感的印象彩作品格外显眼。“榆树代表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它在戈壁滩也能照样生长,它的叶子还可以炒着吃,跟生活非常贴近。我听了介绍后就专门去当地观察,在那里经历了春夏的生机勃勃,也经历了秋天的沙尘暴和冬天的大雪纷纷,最终选取了三个季节,创作了这三幅作品。”他说。

  在身边人眼中,赖德全是一个率性真诚且热爱生活的人。“赖老师歌唱得好、舞跳得好、菜也烧得好,懂中医、会养生、爱运动。”青年陶瓷艺术家艾俊说,他跟着赖德全学习已有七八年时间,他觉得老师是一个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最初一段时间我不知道该如何作画,有一次我们一起吃饭,看到路边有很多鲜花,老师就一直在那拍照,他说,创作养分是从生活中汲取来的,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个会联想的大脑,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开窍’了。”艾俊说。

  多年来,赖德全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先后培养出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大师、高级职称获得者、大学教授、研究生以及技艺传承人。他亲自指点过很多青年陶瓷艺术家,使景德镇陶瓷技艺传承有序、薪火相传。

  “陶瓷艺术是泥与火的艺术,景德镇千年不熄的窑火,烧造出的不仅仅是一件件精美的瓷器,更锤炼出了中国陶瓷工匠坚定的创新思想与发展理念。我今年正好70岁,作为一名‘70后’,我觉得自己越活越年轻,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艺术创作,因为创新是一辈子都做不完的。我要不断探索发现,超越自己,将更新更美的作品奉献给热爱陶瓷艺术的朋友。”赖德全表示。

(全文共3051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