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日报  >> 第9403期 >> 002版 综合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全省首个电动船舶制造项目在连江投产 福州工匠学院 助职工提技加薪 福州17岁“飞人”打破男子百米全国青年纪录 端好“新饭碗” 成就感满满 闽侯疏堵结合治理违建 福建首批残疾人网约车发车 七大举措支持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 福州市12345热线轮值单位领导接听电话通告 编辑

闽清雄江清退网箱,养殖户上岸转型


端好“新饭碗” 成就感满满


本报记者 阮冠达 见习记者 傅亦静

2024.07.01

  

  端好“新饭碗” 成就感满满

  

  张宝钗(左)和翁振美用心做咖啡。本报记者 阮冠达摄

  盛夏时节,闽清雄江橄榄湖畔,微风习习、水韵悠悠、天高湖阔。你可能不会想到,这幅美丽画卷的背后,是“壮士断腕”般的勇敢尝试。

  曾几何时,库区养殖产业是雄江的主要产业之一,大大小小的网箱布满江面。为保护闽江生态环境,今年以来,雄江全面清退辖区流域内10多万平方米的网箱,为全省打赢闽江流域养殖网箱综合整治攻坚战提供“闽清样本”。

  网箱清退后,养殖户迎来怎样的新生活?近日,记者深入采访雄江镇的养殖户,了解他们的转型之路。

  岸上看家乡 风景更漂亮

  早晨,穿着城管制服的卞信锞来到橄榄湖畔,开始一天的工作。站在高处,美丽的橄榄湖与周边的景色尽收眼底。几名游客试图翻越栏杆拍照,他立刻上前劝阻,引导他们安全游玩。

  过去10多年,卞信锞也是江上“风景”的一部分,和众多养殖户一样,每天风里来雨里去,用勤劳与汗水编织致富的梦想。然而,近年来,雄江镇对网箱养殖的多次引导、划定,令他的心中渐渐有了预感:或许,网箱养殖工作并不适合这里。

  今年1月,网箱清退工作正式启动,镇村干部走村入户为养殖户讲解政策、提供帮扶。卞信锞第一时间拆除了自家20多口网箱。他也和另外3名养殖户有了新岗位——城管队员,月基本工资3000多元。

  原来,随着雄江镇的旅游业不断发展,游客数量日增,不文明旅游现象也时有发生。为维护良好的旅游秩序,镇政府成立城管队,维护镇区正常秩序,提升游客出行体验。

  “刚穿上城管制服时,还有些陌生。”卞信锞说,幸好雄江镇政府及时派来有经验的城管队员,手把手教他执法尺度、沟通技巧等。

  很快,卞信锞正式上岗,在村口劝导小商贩文明摆摊、注意卫生,在村中检查食品卫生、诚信经营,在湖边提醒游客注意安全、避免意外……岸上的生活,忙碌又充实。

  从水面到岸上,转变的不仅是工作内容,还有看待问题的视角。站在山上俯瞰橄榄湖,眼前的美景令卞信锞感慨不已:“从岸上看家乡,风景更漂亮了。没了网箱,水质变好了,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看到家乡的变化,我很欣慰!”

  拾起老手艺 成就感更强

  6月中旬,榕城普降大雨。往年的梅雨季节,翁振祥几乎都在忙着加固网箱。今年,他有了一份不一样的责任:跟着电力维护队上山,守护镇上的万家灯火。

  和卞信锞一样,网箱养殖也曾是翁振祥的主要收入来源。高峰时期,他和合伙人共同建设了30多口网箱。但网箱清退后,他也和许多养殖户一样,一度面临无事可做的窘境。

  “根据不同养殖户的经历与特长,我们为他们量身定制就业岗位,让他们可以在新岗位上发光发热。”雄江镇党委宣传委员黄鸣远说,投身养殖业之前,翁振祥是一名电工,结合他的技术能力,镇政府推荐他加入供电所重操旧业,负责梅雄镇区以及周边地区的电力检修。这份工作不仅给他带来每月6000多元的稳定收入,也给他带来久违的安心感与成就感。

  “哪里需要我,我就往哪里跑。”翁振祥说。无论是村里的电力设施故障,还是山上的线路等待抢修,翁振祥总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风雨无阻。

  上周,雄江周边的一条电力线路被雷击坏,附近厂房的供电暂停。翁振祥和同事冒着大雨上山抢修,踏着泥泞的小路,借着微弱的光线,细心地清理树枝、排查故障,历经2个小时完成抢修。

  “能为乡亲们解决用电问题,我觉得很有成就感,也很有意义。”翁振祥笑着说,希望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家乡作贡献,在新岗位上工作到退休。

  成为咖啡师 生活更诗意

  “拿铁、美式还有马祖的高粱香手冲咖啡,要尝一下吗?”雄江镇长者食堂旁的空地上,一辆精美的马祖·小柒咖啡车格外醒目,站在车后的是刚上岗的咖啡师张宝钗。

  张宝钗有着干练的短发、黝黑的皮肤、健壮的臂膀,和大众心目中优雅时尚的咖啡师并不搭边。可站在咖啡机前,她的操作十分熟练:准备咖啡牛奶,制作咖啡液,开始混合……10分钟后,一杯香气四溢的拿铁出炉了。

  张宝钗的丈夫是一名网箱养殖员,网箱清退后,他暂时没了工作,家庭经济遇到困难。了解到张宝钗家面临的困境,雄江镇政府介绍她加入落地雄江的橙翔文旅,当民宿管理员和咖啡师。

  “做咖啡听上去高大上,但真干起来上手也挺快。”张宝钗说,橙翔文旅安排有经验的咖啡师手把手传授咖啡技艺。控制水温和时间、练习手法、调适口感……经过一个多月的练习,张宝钗可以熟练制作美式、拿铁以及两款手冲咖啡。不久前,雄江镇长者食堂与位于食堂二楼的马祖·小柒咖啡一同开业,张宝钗也在长者食堂外支起咖啡车,成为一名咖啡师。

  于蓝天碧水间感受山风微拂,品咖啡浓香,这份新工作不仅给张宝钗带来每月5000元的收入,也为她的生活增添了诗意与乐趣。

  “生活比以前更稳定,待遇也更好。我特别喜欢这里的团队氛围,老板曾芝颖就像我的家人一样,经常关心我。”张宝钗笑着说,“每次加班她都会说一句‘今晚加班,辛苦了’,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却温暖了我的心。”

  走上新岗位 眼界更开阔

  “餐补、加班费、出差津贴……现在的收入不少了。”站在民宿门口,远眺江上美景,曾经的养殖户、如今的民宿管家翁振美感慨地说,与收入相比,这份工作最关键的是开阔了她的眼界。

  2019年,翁振美就在橄榄湖民宿做过管理员与咖啡师,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借着此次养殖户转岗的机会,她回归旅游业,和张宝钗一同加入橙翔文旅。

  雄江旅游的火爆,为文旅产业的复兴提供良机。海峡乡建乡创产业园的建设发展,也为更多台湾团队的入驻提供了广阔舞台。如今,翁振美在橙翔文旅旗下的乡见·江边边精品民宿和马祖·小柒咖啡工作,主要负责100号村民会客厅和咖啡的运营管理。

  “我本身就有做咖啡的功底,加入团队后,马祖·小柒咖啡的两位主理人也亲自为我培训。”翁振美笑道,在两位老师的倾囊相授之下,高粱香手冲咖啡成了她的招牌。5月1日,马祖·小柒咖啡正式营业,混杂着马祖高粱酒味道的独特咖啡香,吸引了许多村民与游客前来品尝。

  今年,翁振美第一次参加了海交会,和团队成员一起推着小柒咖啡车,带上满满的乡建乡创成果,为参会嘉宾制作了一杯又一杯咖啡。

  “第一次参加海交会,我开阔了眼界;从养殖业转向文旅产业发展,也让整个村庄开阔了眼界。”翁振美说,雄江正成为两岸文化交流融合的新舞台,绽放出更华丽的色彩,“希望未来有更多人来到雄江,品尝两岸融合的咖啡和当地特色的脐橙、橄榄,在充满两岸元素的民宿中感受美好。”

(全文共2660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