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日报  >> 第9475期 >> 005版 视点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相遇相知相融——走近在榕任教的台湾教师 丹心育桃李 高原吐芬芳——记闽侯县闽宁协作对口支援教师 5米剪纸长卷献园丁 编辑


相遇 相知 相融


——走近在榕任教的台湾教师

本报记者 潘倩  唐蔚嫱

2024.09.11

  

  相遇相知相融——走近在榕任教的台湾教师

  

  台湾教师谢东佑在校园实践基地指导学生观察植物根茎。(受访者供图)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昨天是第40个教师节,广大在榕教师队伍中,有这样一群台湾教师,他们跨海而来,躬耕三尺讲台,分享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与大陆教师共同成长。

  在大陆任教有什么特别收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收获是学生斩获新知的喜悦,是农民朴实的笑脸,是企业的稳定生产,是一次次创新的突破,更是融入大陆、播种友谊带来的幸福感。

  目前,在榕任教的台湾教师达290余人,他们从台湾到福州,从福州走向全国,留下一串串脚印。循着他们的足迹,我们看到了台湾教师在大陆任教的无限可能。

  为祖国培养人才

  从无到有创建新学科

  吕英志是福建理工大学的一名台湾教师,今年是他在大陆任教的第14个年头。

  2009年,我省正在进行大规模交通建设,急需一批交通运输方面的师资人才。时任福建工程学院(2023年更名为福建理工大学)人事处处长的余明教授到台湾进行学科建设调研,当时在台湾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的吕英志负责接待,一次短暂的访学,让两人成了好友。

  2011年,余明邀请吕英志到福建工程学院,协助设立交通运输专业。“不然试试看?”抱着这样的心态,吕英志踏上一段新的旅途。

  “刚到福州时,我没有可借助的力量,学校给了我最大的支持。”吕英志说,他还记得,那时候凭着一纸公文,校领导带着他们往外冲,才有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专业建设逐渐步入正轨:2011年,福建工程学院成立了交通运输系;2012年交通运输专业正式招生;2014年,福建工程学院就获批全省首个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招研究生。

  短短五六年,交通运输专业从无到有,一跃成为省交通运输领域里的领军学科。吕英志也成为学校交通运输学院交通运输研究所所长,还被聘为福建省住建厅首批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技术专家。

  从零开始,何其不易,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台湾教师李锦雄最有体会。

  2018年,刚刚入职的李锦雄接到一个重要任务,协助学校创建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面对一张白纸的学科规划,没有师资、没有设备、没有资料,怎么办?

  想扎根就要先拓荒。李锦雄走访了长沙、广州等地航空院校,学习借鉴其课程体系,到厦门、福州等地的航空公司对接人才培养方案,置办起落架、航空发动机、航电模拟系统等器材设备,筹建航空实训基地……

  2019年招生时,飞机维修专业只有70名学生报到。随着学科配置不断完善,李锦雄担任专业带头人,吸纳了5位专业老师加入教学团队,招生也从一个班扩展到两个班,学生人数也翻了好几番。

  入职至今,李锦雄已获得五项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发明专利正在实审中。他也时常带领年轻老师和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大赛,共获得27个奖项。

  记者问起吕英志和李锦雄如何看待自己当时来到大陆的决定时,他们都说“这是最好的选择”,这份小确幸不仅源于“从无到有”的喜悦,更源于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才干的成就感。

  为农民解难题

  躬身田野开“药方”

  “去年中药治螨效果不错,场里的蜜蜂大都存活下来了,今年收成不错,我打算寄几罐蜂蜜给谢老师尝尝!”东林蜂场负责人祝东林的喜悦溢于言表。

  祝东林口中的谢老师,是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的台湾教师谢东佑。

  2019年,谢东佑在武夷山做田野调研,到东林养蜂场了解蜜蜂养殖情况。一见专家上门,祝东林忍不住诉起苦来——每年初秋,蜂场的蜜蜂总会成群死亡或逃离,幼蜂会出现发育不健全的情况。

  谢东佑发现,蜜蜂体外附着很多寄生虫,少则一只、多则数只。螨害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要彻底断根,得下一番功夫。

  “这个是针对蜂螨所做的中草药,与饲喂糖水同期进行,治疗效果最好。”很快,谢东佑就带着“良方”再次登门,并就选育良种、培育蜂王、提高蜂蜜纯度和产量等提出了许多建议。

  蜂螨问题得以有效控制,祝东林的甜蜜事业再也没有停滞期,一年四季产蜜不断。

  “如何拓宽农产品销路”是当下农民关注的另一问题。台湾教授陈正强博士在福建和广东高校服务,跨地域的课堂,让他的脚步从福州走到了大湾区,也有机会回故乡寻根谒祖。

  在广东梅州,一颗颗圆润饱满的金柚,是当地农民的致富果。然而,由于台风多发,果农们不得不把辛苦种植一年的金柚成堆丢弃在路边和河边。

  “以往,拉一车柚子到市场上,光运费就要500元!品相差的柚子卖不了两个钱,一来一回,我们还得往里头贴钱。”果农陈正强算了一本账。

  原来,梅州金柚一直面临运输保鲜困难的问题,夏季持续大量降水会造成柚子“发育不良”,卖相也不好。柚农必须和老天抢时间,迅速完成采摘,不然果子就会烂在田里。

  陈正强团队研究的“植物蛋白”是一种天然活性生物抑菌技术产品,可以减缓食物变质,让梅州柚子在不添加化学防腐剂的情况下保鲜好几个月。

  那些口感稍差、卖相一般的柚子也有“出路”:细胞层可生产精油、纯露,柚皮用于生产休闲食品、提取果胶,柚肉加工成饮料、食品,柚核可提取优质柠檬苦素药食同源产品,真正实现一个柚子“吃干榨尽”。

  如今,陈正强也有一本新账:未加工金柚的收购价是每公斤3元,加工后售价在每公斤16元以上。也就是说,通过综合深加工提取,柚子产品可应用在食品工业、医疗等领域,实现身价翻倍。

  如果说给蜜蜂治病是“锦上添花”,那么为果农拓宽销路便是“雪中送炭”,这正是教授们乐此不疲奔走在乡野的初衷。

  给企业保驾护航从实验室走到生产线

  有人在田间开良方,有人在企业解难题。

  在长源纺织有限公司,许炳铨拿着最新的实验结果,调好机械参数,一键启动机械。只见一朵朵棉花经过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等多道工序,被加工成均匀纱线,在纺纱机上下翻飞,绕成一锭锭筒子纱产品。

  这一画面并不是企业的技术人员在测试产品。许炳铨是闽江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副教授,课余时间,他常到长源纺织“报到”,用实验室里严谨的数据保障企业生产优质纱线。

  在纺织企业,纱线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棉花的质量,而不同时期采摘的棉花含水量、柔韧性不同,如果用同一套技术参数生产纱线,就容易出现粗细不均的产品。

  2020年,长源纺织找到了许炳铨,希望他能帮忙做棉花检测,提升纱线品质。许炳铨一口答应下来。原来,在生产车间,一次测试需要投入近百公斤棉花,而在实验室,只要从不同批次的棉花中取一两公斤进行测试,查看棉花属性,然后调试相应机械参数,就能适应生产工序,生产出高品质纱线。

  “实验允许失败、试错,但企业经营者经不起折腾。”许炳铨说,每当企业有需求,一个电话、一条微信,许炳铨和团队就会立即行动,探讨解决技术、工艺难点。

  同样与企业“牵手成功”的,还有福州大学的台湾教授王量弘,他率领福州大学与福建省立医院联合成立的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个性化远程心电监护垂直解决方案,将智能诊疗与民生科技相结合,提出整套可携式心电监护制“心电+”系统。今年,团队的科研成果第六代“心电+”将申请医疗器械认证。

  王量弘认为,医学创新来自患者的需求。“心电监测的最佳时间,是患者突然出现心悸、胸闷,心律刚失常的时候。”王量弘说,如果患者在感到不适的时候,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意外的发生。

  第六代“心电+”是两端服务:一方面,患者可以在平台上查看每日健康数据、获取健康指导,逐步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医院可以利用医疗健康大数据,为患者提供更高效精准的病情指导和治疗方案。

  “产品一旦成熟,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在王量弘看来,这才是校企“牵手”最富意义的成果。

  为两岸搭桥梁

  能当“导游”乐做“摆渡人”

  从海滨到山区,从城市到乡村,台湾教师们见证了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生机勃勃的景象,怎么让更多人看见大陆?不少台湾教师从观光客、外乡人的角色,逐步转变为融入者和讲述者,更成为促进两岸民间交流的实践者。

  今年暑假,台湾教师陈昭志带领10名大学生结束首届“科学·科技·科创”夏令营暨第五期“连江·连海·连两岸”活动。还来不及歇口气,他就忙着筹划下一步的重要举措:对接马祖与连江的小学,整合两岸的教育资源。

  去年开始,陈昭志会定期前往连江县实验小学可门港分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学校离海不远,每次路过海边,他总是想:连江与马祖一水相连,为什么不能让这片海成为连接两地教育的纽带?

  这个想法,在他心中逐渐生根发芽。今年3月,由陈昭志牵头的《连江·连海·连两岸——闽台“校·家·社·馆”文教协同育人新范式》项目成功获得教育部中心案例库立项。自2023年起,“连江·连海·连两岸”系列活动共5次走进连江县实验小学可门港分校,70人次台湾师生到该校交流、学习。

  “随着福马‘同城生活圈’的推进,这片海不再是阻隔,而是连接。”陈昭志表示,“连江·连海·连两岸”活动中的两岸文化相关课程将跨越海峡的阻隔,增进营员对闽台家园的了解,为促进两岸文教融合发展开辟渠道。

  在这条连接两岸的道路上,陈昭志并不孤单。与他一样,简佑霖作为一名联考培训机构的数学老师,正为越来越多有志于在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引路”。

  在简佑霖看来,大陆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吸引台生。他不仅帮助台湾学子了解大陆高校的招生政策,还指导他们如何准备联考,为他们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建议。对比当年自己参加“港澳台侨联考”,简佑霖感慨,如今“登陆”求学的台湾学子越来越多,福建高校对台湾学生的招生政策也更加完善和灵活。在简佑霖的帮助下,许多台湾学生成功迈出了在大陆求学的第一步,开启全新生活。

  投身乡村支教的陈昭志,为台湾学子在大陆求学提供指导的简佑霖……这些台湾教师的努力,不仅促进了两岸教育的交流,也积极参与大陆的社会建设,真正成为连接两岸友谊的桥梁。

  

  相遇相知相融——走近在榕任教的台湾教师

  

(全文共4064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