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科技马尾东江滨大道光储充检智能超充站。本报记者 池远摄
新年伊始,福州新能源产业发展接连传来捷报:福州市政府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零碳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宁德时代罗源新能源基地项目投资合同》签约仪式举行,项目选址福州台商投资区松山A片区,规划投资建设年产能40GWh电池基地。
新能源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福州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近年来,我市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风口,持续发展壮大动力电池、新型储能、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产业,着力打造新能源聚链成群的“热地”、新能源技术策源的“高地”、示范应用先行探索的“福地”,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注入强劲动能。
因地制宜
加速打造新能源
聚链成群的“热地”
走进福州台商投资区松山片区的福建东恒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数百名工人忙碌不停,生产的新能源电池模组端侧板成品被一一装箱,准备运往宁德时代。
东恒集团主要加工生产新能源电池模组端侧板、柔保护板CCS等产品。近几年,乘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风口,东恒集团生产的电池模组侧板一度供不应求。
为扩大产能,2022年,东恒集团将总部落在福州台商投资区松山片区,并在此获得了充足的土地要素支持,开工建设东恒新能源汽车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此后,丸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友信恒润胶粘模组、安博新能源等项目相继落地。
“公司深耕新能源领域,主要为宁德时代供应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箱盖和壳体。”福建丸顺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张华军介绍,该项目总投资3亿元,达产后可年产新能源汽车电池上盖60万件、支架件30万件、底护板60万件、箱体10万件。
生产电池结构件的东恒、丸顺等企业是新能源产业的中游,需要上游厂商支持。眼下,上游厂商也在加快落地罗源的步伐——投资50亿元的福蓉源铝精深加工项目,主要生产电子铝型材及加工,从对接洽谈到签约、动工,用了不到100天。
罗源县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全力做好要素保障,打造全过程管理、全流程服务、全要素保障、全周期跟踪的服务链,着力解决企业的各项配套问题,推进新能源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
不只罗源一域。放眼福州,从政府到企业,各地都在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赛道,因地制宜加快新能源产业布局——
在鼓楼,新能源科创中心聚焦储能系统和智能电网、“数智控碳”、催化剂、能源数据服务等领域布局产业,围绕成果研发转化、龙头企业引育、产业生态构建三大主导方向,加速形成富有特色的新能源技术研发转化中心、新能源产业总部集聚中心、新能源运营管理中心。
在马尾,大力发展储能产业,已形成以星云股份、时代星云、飞毛腿等企业为龙头,以智能装备和光储充检充电站应用为主的新型储能特色集群,聚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20家。
在闽侯,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标准应用落地,推动汽车领域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在福清,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引进了金风科技、东方电气、中国中车等龙头企业,形成结构件、电机、叶片、整机等完整的产业链,具备年产300万千瓦以上的风机及主要零部件生产、配送、售后服务等能力,为我国大容量海上风机创新提供了载体和平台。
……
经过多年培育积累,福州市新能源产业呈现企业加速集聚、链条不断完善、产能连续爆发的良好发展态势。
创新驱动
奋力创建新能源技术策源的“高地”
有人说,当科学实现从0到1的突破,接下来从1到100的前路就不再是看不清的迷雾。
从0到1的创新在哪里诞生?在福州,一批“大院大所”不仅是新能源产业重大科技突破的主要策源地,更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是福建引进落地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之一,由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和福州市三方共建,主要从事海上风电、波浪能、氢能等先进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在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东福一号”格外吸睛。“这是全球首套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漂浮式海上制氢平台。”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总经理刘泰生介绍,2023年5月下旬,该研究院与谢和平院士团队联合打造的这一平台,在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成功运行,破解了“海水直接电解制氢”这一难题。
海水直接制氢成功,意味着开启了无需纯水的制氢新时代,打开了低成本绿氢生产的大门。“这项创新技术拥有广阔应用前景。”刘泰生介绍,目前,研究院正积极推进与院士团队、国内高校协同研发,推动海水制氢走向产业化、规模化,为福州开创海洋绿氢产业新赛道。
氢能具有绿色高效、无碳排放、应用范围广等特点,但高压储氢核心材料和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导致氢能终端成本高企。于是,将重要储氢介质的氨作为“代餐”的“氨-氢”新赛道诞生了!
2022年,由江莉龙研究员带领的福州大学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研发团队,首创常压低温氨分解催化剂,突破了氨氢转化的关键性技术瓶颈,开发出“氨-氢”燃料电池系统,实现了氢的即产即用和安全高效发电。
大院大所大动力。近年来,我市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以建设福州市科创走廊工作为抓手,依托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福州大学、闽都创新实验室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突破,奋力成为新能源技术策源的“高地”。
追新逐绿
探索建设示范应用先行探索的“福地”
乘着产业蓄势腾飞之势,福州加快全社会绿色低碳可持续转型,推动新能源加速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应用。
“充电8分钟,续航200公里。”在马尾东江滨公园,一座智慧能源低碳生活体验中心引起不少新能源车主关注。这是福建省首个集屋顶光伏、家用储能、户外储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汽车电池在线检测、汽车充电产品线下体验、户外低碳露营等功能于一体的线下低碳生活体验中心。
随着新能源车的遍地开花,保障充电质量,缓解市民“补能焦虑”成为城市新基建的重要课题。如今,由福州企业星云股份、时代星云合力打造的“光储充检超充站”已在全国十余省市推广,带给新能源汽车车主“充电像加油一样快”的体验。
追逐绿色智能转型的浪潮,抢占“零碳”先机,福州新能源船舶制造和应用领域同样亮点频现,在研发、设计、建造等领域均实现了核心技术自立,实现了多元场景应用。
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闽江会客厅”游船如同一座美丽的“江上古厝”,穿梭于两岸的璀璨灯光中,没有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刺鼻的尾气,行驶中船身平稳舒适、无噪声,游客沉醉在非遗闽剧、茶艺表演中。
作为我省电动船舶示范重点项目,“闽江会客厅”展现了福州在电动船舶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该船最大载客量212人,满载时最大航速达20千米/小时,在观光航速航行下,其续航力高达10小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搭载了宁德时代302A磷酸铁锂电池,并使用了安全级电池系统热失控阻断技术,避免在极端情况下全船失电。
近年来,闽江游船屡屡上新,成为绿色智能内河船舶的“秀场”。数据显示,福州电动客船达21艘,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客船新能源化率达46.1%,位居全省第二。
如今,放眼榕城大地,新能源已成一道道亮丽风景:绿牌汽车不时驶过、电动船舶驰骋蓝海、建筑屋顶上光伏板闪耀……从产业链条构建到场景化应用覆盖,新能源正引领新的生活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