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日报  >> 第9601期 >> 002版 要闻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工业遗产,如何从沉睡到新生 我市2025年寒假 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启动 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主题宣传活动举行 福清边检 助力海上风电设施出境 闽江学院学子 探寻漳州水仙花雕刻技艺 全省首台配药机器人在榕上岗 福州“智”造 服务翠屏湖景区电动船舶 永辉超市自主调改全国旗舰店今日在榕开业 编辑


工业遗产,如何从沉睡到新生


本报记者 颜澜萍

2025.01.15

  

  工业遗产,如何从沉睡到新生

  

  游客在中国船政文化城内参观游览。本报记者 林双伟摄

  从高耸的烟囱、老旧的厂房,到圈粉无数年轻人的新地标;从钢花飞溅、铁水涌动的重型炼钢厂,到游人众多的城市新空间;从机器轰鸣、窑火熊熊的老瓷厂,到现代新潮的文化创意街区……放眼全国,不少工业“老面孔”化身亮眼的城市“新地标”。

  福州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留下一批宝贵的工业遗产。它们不仅记录着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更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成为展现城市软实力的一部分。

  时代变迁,岁月流转,那些遗落在时光深处的老厂房曾一度锈蚀在现代化的都市中。如何留住工业的“乡愁”,唤醒城市的记忆,让“工业锈带”变为“城市秀带”?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什么是工业遗产?《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规定,国家工业遗产是指在中国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工业遗存。

  风起云涌的中国工业近现代史上,福州曾诞生多个“全国第一”。榕城儿女用智慧与心血书写福州工业时代篇章,也留下一批宝贵的工业遗产。

  “一部船政史,半部中国近代史”,日前,国家文物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共和国印记——工业之光耀中华”主题活动,确定100项“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和77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福建船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案例(国家级)入选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位于福州马尾的船政,是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发源地、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这里创造了中国数个“第一”:第一架自制水上飞机、第一艘千吨级蒸汽动力舰船、第一条自营电报线,建立中国近代第一所成规模的造船厂、机器厂,打造中国第一支舰队……

  “如今的中国船政文化园区,是全国保存最好、体系最完整的近代工业文化遗产地,这里保留了轮机厂、绘事院、官厅池、钟楼、一号船坞等船政各时期形成的珍贵工业建筑,这些建筑见证了百年船政的发展历程。”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说。

  马尾船政在东南沿海掀起了工业发展的热潮,1910年,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办,开启了福州民族工业的序幕。不久前,工信部发布国家工业遗产第六批认定名单,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旧址入选,是本批我省唯一入选单位,核心物项数目遥遥领先,同类资料类文物在全国首屈一指。

  此次入选的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旧址的核心物项包括办公大楼、1943年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国产水轮机、1956年第一代国产电表、1937年公司员工上下班的铜钟、1910年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人合同契约、1919年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电气事业执照等核心物项。

  走进位于国网福州供电公司旧大院内的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旧址,没人能对这样强大的视觉冲击无动于衷。这座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办公楼于1915年建成,主楼为两层砖木混合结构,建筑面积2280平方米,是中国电力系统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一幢办公楼,见证了中国电业的历史发展。

  这座大楼历经炮火屹立不倒,国网福州供电公司一代代干部员工在这片土地上奋斗,从该公司的办公场所到福建电力博物馆,再到能源安全新战略教育实践基地,百年电力福楼在新时代依旧熠熠生辉。

  作为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一处处工业遗产见证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不仅承载着一座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

  保护与利用的探索

  如何让工业遗产不会在时光里锈蚀,从而跟上时代节拍,成为现代都市生活的一部分?近年来,作为工业文明“遗珠”的工业遗产频频被擦亮,各地积极探索将保护利用与产业创新发展、城市功能提升相融合的道路。

  “太震撼了,坐在移动座椅上仿佛置身时光飞船,加上精彩的船政故事,不虚此行。”全国首部折叠渐进式多维体验剧《最忆船政》给来自上海的游客陈先生留下深刻印象。

  《最忆船政》以船政历史文化为核心,致力于传承优秀文化,促进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并推动文化和旅游经济融合发展。与常规演出的固定观看模式不同,《最忆船政》利用原有的轮机车间内部空间和车间通向江边码头的外部空间,形成“内+外+内”的全新观演路线。

  如何让百年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福州给出答案:以一座“城”的形式进行系统保护,打造生产、参观、研学、实训、科研等一体化活态保护。如,我国第一架自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诞生地铁胁厂,设置铁胁与飞机制造专题展览;综合仓库被改造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机装课仓库变身船政书局,开展各类研学、主题党日、读书分享活动……“目前船政文化史迹正以‘自强运动工业遗迹:中国传统社会迈入近代化的摇篮’为主题,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福建船政文化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船政保留下来的包括以轮机厂、绘事院、铁胁厂等为代表的20余处重要的文化遗存,见证了船政在自强运动中的重要历史片段,但是关于自强运动工业遗产相关主题在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中尚未得到表达。随着2015年日本明治工业革命遗迹成功申遗,标志着亚洲地区工业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逐渐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相较于日本明治工业遗产,船政更能代表东亚国家早期现代化、工业化发展路径,体现了近代自主寻求交流合作,引入创新技术体系,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因此,加快船政申遗工作,有助于填补世界遗产名录在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军事发展史上的空白,面向世界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工业遗产往往占地广,且不少处在城市的“黄金区位”,在用地矛盾突出的现实下,过去一些工业遗产曾为房地产开发等让路。

  工业路523号,曾是赫赫有名的福州大学机械厂。随着岁月流逝,工业时代创造的辉煌一去不返,彼时火热的生产场景如今成为悬挂墙上的黑白记忆,取而代之的是创新创意的产业集聚、生活美学的集中表达、城市社交的打卡热潮……

  近日,记者走进福大怡山文化创意园,只见平整的石板路两侧,10多栋20世纪60年代的红砖建筑整齐排列,颇有设计感的花坛内,绿意点缀其间。

  2015年,福州怡山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成立,与福大携手邀请该校设计师为老砖房进行全方位改造。红砖墙被保留了下来,内部空间得到修整,重修了道路,还拓出了大型停车场,一下子吸引了不少原本散落在城市各处的文化创意团队入驻。

  浸润旧时光,福大怡山文化创意园从机械厂红砖楼起步,一步步“收编”原福大印刷厂、电控厂和福大文科楼,建成福大怡山文化创意园、福大怡山青年创新创业中心,占地面积达50亩,发展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大型文化创意产业园。

  老厂房、旧设备等工业遗产,记录着时代发展的足迹,浓缩着工业文明转型升级的历史,不能“一拆了之”。只有保护和利用的双向奔赴才能让工业遗产发挥更大价值。要以保护促进利用,以利用更好保护,真正让工业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锈带”到“秀带”的蝶变

  当前,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已渐成共识,但实践中仍面临不少挑战。工业遗产开发模式雷同、经济效益相对低且回报周期长,产品较单一、特色不鲜明、市场规模相对较小等问题依然制约着工业遗产的“活”化和工业旅游的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推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据统计,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先后组织开展6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工作。

  选出来,认定了,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要让工业遗产“活”起来、“火”得久,还要不遗余力地寻找内驱动力。工业遗产是“宝藏”,而不是“包袱”;是城市的物质资源,更是实现文化传承、摆脱“千城一面”的重要载体。

  工业遗产的概念脱胎于英国的工业考古调查,随着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等国际组织的建立以及一系列国际会议的召开,其概念、内涵、保护方针等逐渐明确。记者梳理发现,国内外较为成功的工业遗产再利用,主要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将工业旧址改造成为创意产业园、现代艺术区;二是建立主题博物馆;三是让工业旧址成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坐落在英国塞文河畔的铁桥谷,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工业遗产之一。如今的铁桥谷博物馆群基于旧钢炉、仓库等,由10座主题各异的博物馆组成,每年吸引游客超50万。北京的798艺术区,由原来的北京第三无线电器材厂改造而成,老厂房红砖墙上的彩色涂鸦,让工业文化和先锋文化相映生辉,吸引100多家艺术机构进驻。

  对奋力打造东南会展高地的福州来说,城市展览式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同样值得借鉴。上海抓住世博会举办这一机遇,将老旧发电厂改造为城市足迹馆,世博会结束后又成功变身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专家认为,用于城市展览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方式,改造质量和效率可以得到保障。而且通过展会影响力,有利于加深市民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认识。

  让“工业锈带”蝶变为“城市秀带”,进而为城市更新、产城融合发展增添新动力,任重而道远。国内外优秀的案例告诉我们,这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业主单位的投入、专业人才的智慧,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方能让工业遗产在奔涌向前的时代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全文共3754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