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日报  >> 第9631期 >> 001版 要闻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读本》出版发行 坚持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开发建设 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示范窗口 市政府召开党组会议和常务会议 我省奖励44位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春节期间长乐机场进出境外籍旅客近6000人次 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 最高补贴700元 福建对外投资合作专项资金申报启动 小种子迸发大能量 三江口南湖片区将迎来华丽转身 编辑


小种子迸发大能量


我市构建种业“一镇两园”格局,完善产业链

本报记者 蓝瑜萍 通讯员 毛裕新 郑泓

2025.02.14

  

  小种子迸发大能量

  

  田美种业单一苦瓜育种规模全国第一。本报记者 郑帅摄

  

  春节刚过,位于闽侯白沙镇的林柄村又是一派繁忙景象。整土地、修水渠、建大棚……马不停蹄地刷新项目“进度条”。站在田埂上,林柄村党支部副书记叶邦清干劲满满,“新项目预计最快3月投产,马上就能播下一批蔬菜种子”。

  眼前近70亩的田地,原先是抛荒的绿化苗木基地,不仅分块大小不一、杂草丛生,还涉及3个村50多户村民,整合难度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总是提不上来,一直是叶邦清的一块“心病”。

  怎么改?一项省级乡村振兴项目落地,让叶邦清看到希望。“在市、县农业农村局指导下,结合村情,我们计划打造一个农业产业园。”叶邦清表示,将立足“科技村落”定位,把项目资金投入村级建设,进行一轮“腾笼换鸟”。

  从去年底开始,林柄村对这块田进行集中改造:统一流转,重新对抛荒地、未利用地块进行合理规划,把闲散的边角地拾掇起来,并将小田并作大田,推动地块连方成片。

  空间整治完成后,如何利用成为重点。

  “好不容易腾出来的土地,就得用在刀刃上。”在叶邦清看来,光有好土地,没有好项目,不能为村民拓宽增收渠道,一切都是零。“希望每一寸土地都能用在高质量项目上。”

  这块田,就紧邻着田美育种农场。自12年前落地林柄村起,福建田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从一家专攻苦瓜育种的初创公司,逐步发展成为我市种业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单一苦瓜育种规模全国第一,苦瓜种子销售全国市场进入前三名,市场占有率达30%左右。

  种企不断壮大,最头疼的还是土地问题。“种业基地面积50余亩,一直想扩大,无奈有劲没地使。”田美种业负责人李洪龙说。

  这些年,为进一步推动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福州选择科技含量、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种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针对种企“地从哪来”、乡村“谁来种地”难题精准施策。

  在农业农村部门牵线搭桥下,田美种业蔬菜种业新项目即将落地。“经过土地连片整治、综合开发,不但解决了用地难题,还降低了前期建设成本,能直接‘拎包入住’,特别省心。”李洪龙信心为之大增,“我们目前正在积极推动丝瓜、茄子、华南型黄瓜等全新品种的育种工作,希望通过培育优种、扩大生产,给地方带来更多的就业和增收途径,为乡村振兴贡献企业力量”。

  不仅在闽侯,马尾琅岐同样为加快种业企业落地投产,以工业化、城建化思维在土地流转、用地报批等方面强化服务。近年来,累计流转土地1850亩,补充耕地180亩,农转用和设施农用地报批47亩,落地福建省种业创新中心(琅岐)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雪美数字农业基地等13个农业项目。

  “在闽侯打造的种业产业园将与永泰大洋种子产业强镇、马尾种业创新基地,共同构成福州种业的‘一镇两园’格局。”福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员表示,接下来,将在产业园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从育种研发、繁育生产到示范推广的种业产业链,让小种子在福州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全文共1233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