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小禹”实践队队员操控无人机巡河。(团市委供图)
本报讯(记者 李白蕾)“现在的大学生很牛,发明的这些护河‘神器’很厉害!”“这无人船看起来很不错,希望早日下水发挥作用。”……昨日上午,多所在榕高校的“河小禹”实践队携带无人船、无人机以及耐盐植物等亮相西湖公园,开展护河爱水科普宣传,引来市民连连称赞。
无人船
智能清理水面漂浮垃圾
活动现场,福建理工大学智慧海洋科学技术学院移动应用创新协会的志愿者们展示了他们研发的的3款无人船。这些无人船聚焦水上漂浮垃圾治理、内河生态巡检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样船个头不大,长约1米~2.7米,可拆开一看,里面结构复杂。
“传统的巡检大多依赖人力,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我们团队利用智能无人船进行水面垃圾及污染物的检测与收集,该项目去年获得第十七届国际先进机器人及仿真技术大赛国赛一等奖(冠军)。经实验,无人船可实现日处理水面垃圾近250公斤,进行生态养殖数字化升级等。”带队老师说。
据志愿者介绍,无人船搭载光学视觉、北斗定位等智能系统,基于计算机视觉算法,用于水漂垃圾探测、非法排入污水源检测、非法侵入者感知等生态环境巡检任务。其中,智能投饵无人船专为中大型水库养殖、深远海网箱养殖设计,具备子母船协同结构,子船负责动力和水质监测,母船负责投饵、投药,在高温天气替人出工,不仅高效而且投喂均匀,市场前景不错。
无人机
热成像巡查违法排污口
“我们无人机巡河实践队成立于2020年10月,截至目前共开展巡河50余次,覆盖九设区市10多条河道、巡河总长度超40公里,积累视频素材500.5G。”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卫河精灵”无人机巡河实践队队员们说起实践成果,很是自豪。
带队老师告诉记者,这支实践队依托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优势成立,开展了河道数据采集、搭载红外热成像巡查违法排污口、对水闸进行三维数字建模巡检等志愿服务。“队员们在寒暑假期间,通过实地考察家乡水资源,协助当地河长办开展无人机巡河、调研和水资源保护宣讲,践行爱河护水理念。”这个项目还荣获“互联网+”等三创竞赛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生物治水
培育植物净化养殖尾水
闽江学院“小蓝星”志愿服务队带来的水实验生态科普,吸引众多市民围观。“我们通过种植耐盐植物海马齿来净化养殖尾水,已在莆田新兴化湾、平潭田美澳等6个海湾净化养殖尾水18.2万立方水体,贡献产值约160万元。”带队老师说。
据了解,这支服务队有志愿者1672名,志愿服务时长累计38938.7小时。他们紧盯“沿海养殖尾水治理”目标,围绕调研监测、水体治理、岸域美化和科普宣讲四个方面开展志愿服务,4000余人受益,项目在去年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获得银奖。
“福建水产养殖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为了更好地帮助养殖企业处理废水,我们会先到相关养殖企业开展水质调研,先采样、后分析,精准投放。现在您看到的这些植物,就是我们培育的耐盐植物海马齿。我们将其从植物组织经实验室培育成成型植株,并种植到养殖水体中,目前净化能力已能够在一个月内使5682立方米尾水中的氮盐和铵盐含量下降50%以上。”实践队同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