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日报  >> 第9666期 >> 008版 视点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陈礼忠:掌石上春秋 握刀下乾坤 编辑


陈礼忠:掌石上春秋 握刀下乾坤


本报记者 燕晓

2025.03.21

  

  陈礼忠:掌石上春秋 握刀下乾坤

  

  

  本期嘉宾

  陈礼忠 1968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寿山石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为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彩石艺术专委会主任,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会长。曾获“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国文联“山花奖”获得者。他擅长雕刻花卉、禽鸟、动物,尤其精于鹰与荷叶,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以及法国巴黎、美国纽约等地成功举办个人作品展,为中国传统美术的弘扬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陈礼忠:掌石上春秋 握刀下乾坤

  

  陈礼忠在给弟子们讲解寿山石雕刻技法。

  

  穿过闽侯县荆溪镇蜿蜒的山道,一片葱郁的青山迎面而来。陈礼忠的工作室,便隐于这片翠色之中。记者来访时,57岁的陈礼忠正像往常一样,身穿工作服,戴着眼镜,凝视着一块灰褐色的老岭石,刻刀在粗粝的肌理上游走,碎屑纷落间,残荷的褶皱渐次显现。

  从倾家荡产购入600公斤鸡母窝原石创作《春声赋》,到用普通石材打破“重石轻艺”的传统桎梏,再到以非遗进校园、全国巡展等方式,将寿山石雕从方寸工作室推向更大的舞台,陈礼忠用四十载刀锋,刻下了寿山石雕的当代风华。

  艺术人生的破茧之路

  从木匠到工艺美术大师

  陈礼忠的故事总要从一次木工刨花到石屑飞扬的跨界转身讲起。

  陈礼忠出生于1968年,初中毕业后,父亲为他规划了一条“稳妥”的人生路——学木匠手艺。

  “学了一年多,我就基本掌握技术了,但我觉得那种走东家串西家的谋生方式并不适合我,我当时经常想,难道我这辈子就要这样过?”18岁的陈礼忠还有些“叛逆”,他背着父母和木工师傅来到鼓山脚下的秀岭村,跟随舅舅进入石雕厂学习,从此与寿山石结下不解之缘。

  但这段木匠经历也成为了他艺术生涯的基石,“木匠的眼力和刀工训练,让我在后来的石雕中更懂得如何驾驭材料”。

  1988年,陈礼忠顺利考入福州长城宝石厂,而后拜入寿山石雕大师冯久和门下,系统学习传统技艺。师父“一专多能”的教诲,让他决心在寿山石领域深耕。

  而这份执着,在1995年夏天化作了一场“豪赌”。

  那年,27岁的陈礼忠和石友去寿山觅石,发现了一块重达600公斤的鸡母窝原石。“当时我就被那块五彩缤纷的巨石震撼。之后我一周跑了五趟寿山,用12万元买下了这块石料。”回忆购石的过程,陈礼忠感叹,“那个时候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十几万是什么概念,可以在市中心买两套房子。不过,我还是为能够买到这块石头感到庆幸。”

  这一决定遭到了同行尤其是大师们的质疑:“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子怎敢挑战如此巨作?”

  好不容易等到客商来订购,但出于对陈礼忠的轻视,每周客商都会带几位行业大佬到工作室造访“指点”,提出许多修改意见。意见不统一且石料只可做减法的情况让陈礼忠无法忍耐,直接向客商言明:“您购买的是我的作品,上面必须流淌和镌刻我的印记,今天一指导、明天一修改,哪里还会有我的个性在?”

  不欢而散后,订购被取消,许多负面评价一时甚嚣尘上,“这件作品不值得买,不值得收藏”“没能力干嘛刻那么大的呢”……

  “这对我的打击太大了,不仅是经济上的打击,还有心理上的。”陈礼忠变卖房产退还定金,全家靠借来的1000元度过了千禧年春节。“说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当时已经山穷水尽,外出做客的时候还听到有人嘲笑,我心里憋着一股气,只想着再过半年,只要半年,我只求把它好好收尾。”

  倾尽积蓄、举债买下这块鸡母窝原石,押上的不仅是身家,更是一个手工艺人向艺术家蜕变的决心。而陈礼忠凭借自己的执着,赢下了这场“豪赌”。

  2001年,他将这块巨石化作高1.4米、宽0.78米的作品《春声赋》,雕刻了56只祥鸟环绕一对凤凰栖于松树的盛景,寓意“百鸟朝凤,国泰民安”。破茧而出即一鸣惊人,他突破传统技法,利用石材天然色彩分层雕琢,令飞禽羽翼栩栩如生,松枝纹理苍劲有力。作家陈章汉为其取名并赋诗:“石本无语,而观者觉其有声。信乎雕艺精运,可以乱真矣。”

  2010年,《春声赋》作为上海世博会福建馆“镇馆之宝”亮相,官方为其投保1.3亿元,创下寿山石雕价值纪录。后该作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法国巴黎等地巡展,以“依石造型、浑然天成”的技艺征服海内外观众。

  “《春声赋》是我命运的转折点,它虽然不是我最好的作品,但是我最重要的作品。”时至今日,谈起《春声赋》,陈礼忠仍然感慨万千。“它记录了我人生的起落,与我共度人间的冷暖,这不是用钱可以买得到的。这段经历为我积蓄了前进的动力,也促成了我独特的艺术语言,追求荒寒野性与雄强霸悍的东西。”

  

  陈礼忠:掌石上春秋 握刀下乾坤

  

  陈礼忠寿山石雕作品《春声赋》。(受访者供图)

  

  “石无贵贱”的艺术革命 从废料到时代之作

  石雕大师,除了要有手艺,也要有创意。

  在寿山石雕界,一块普通的老岭石与名贵的田黄石,因材质的“天壤之别”被市场赋予悬殊的价值标签。而在创作的过程中,陈礼忠发现,这样的差别是没有意义的。

  2007年,陈礼忠在外国博物馆欣赏各类美名远扬的雕塑作品,发现这些作品只是用普通的大理石、花岗岩雕刻而成,他很震惊,同时陷入了思考:“一件杰出雕塑作品的高附加值,究竟应该由哪一部分决定?是物以稀为贵的罕见材料,还是堪称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

  这一思考也促使他提出“石无贵贱,技有高低”的理念,颠覆了传统寿山石雕的“唯材质论”。

  他将目光投向被行业忽视的“废料”,如老岭石、焓红石等粗粝石种,“每块石头都有它自己的脾气,需要耐心发现和寻找”。

  陈礼忠告诉记者,他在老岭石上不断进行探索实验,一开始刻出来的许多作品都不满意,但偶然发现刻秋荷能完美契合。“夏天的荷叶比较舒展、纯净,老岭石没有那种效果,但它枯黄、灰黑的颜色恰如秋荷,再把褶皱做多一点,就像老人家的皮肤一样苍老,石头的脾气就出来了,秋荷的生命律动随之显现。”

  陈礼忠的革新不仅限于选材和技法,更是一场美学观念的突围。“石”情画意,工艺品不仅是简单的栩栩如生,也可如唐诗宋词般寄托艺术家的人生感悟。周敦颐以《爱莲说》盛赞莲花之高洁,石涛的《墨荷图》空灵生动……古代的文艺作品中荷叶与莲花成为文人墨客钟爱的意象,作为一个遥远的后来者,陈礼忠以独特的方式续上了这个意象谱系。

  他曾长久地逗留在荷塘边,观察荷叶的形状和神态,春天的萌动,夏季的茂盛,秋日的干枯,生命的价值与自然的生机显现,都成为他歌咏与雕琢的对象。

  其代表作《留得枯荷听雨声》以老岭石雕刻秋日残荷,利用石料本身的斑驳质感,呈现枯荷“于凋零中孕育新生”的意境,被作家贾平凹赞为“粗糙而气势饱满”。

  如今,秋荷已成为陈礼忠独特的个人审美符号。在他的刻刀下,秋荷总是与饱满的莲蓬、灵动的翠鸟、横行的螃蟹相互依伴,于枯败中点缀生机。“每块石头不一样,所以我的秋荷系列作品各有特色,秋荷系列就是我人生感悟的总结。”

  面对寿山石稀缺,但行业人数超20万人的现状,陈礼忠也一直在思索寿山石雕技艺的发展,一再呼吁让寿山石雕回归艺术家本身。“寿山石没有所谓的‘废料’,关键在于雕刻者是否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他强调石雕创作应超越材质优劣的桎梏,雕刻家应提高艺术修养,让石头承载人文温度与时代精神才是寿山石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陈礼忠:掌石上春秋 握刀下乾坤

  

  陈礼忠专注创作。

  

  传统技艺的传承创新

  从艺术家到“摆渡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学院老师、行业会长……一路走来,越来越多的身份,让陈礼忠感到责任重大。

  记者采访当日,陈礼忠的工作室内,十余名年轻学生正在打磨石料,刻刀与石面碰撞的细碎声响此起彼伏。“90后”学生张雪慧在陈礼忠的指导下精心雕刻以“荷”为主题的文创作品。“我本科学的是版画,也做了‘荷’的主题,2014年拜入老师门下,将自己擅长的版画技法与寿山石雕技法相结合。”她说。

  作为师者,陈礼忠看重寿山石雕的传承,希望学生在行业里立得住、待得久。

  2018年,他受聘于福建技术师范学院,领衔工艺美术研究院建设,并推动该校获批开设工艺美术本科专业,开设《寿山石雕刻艺术》《雕刻工艺钮雕》等课程,将传统技艺系统化融入高校教学。

  “师带徒”模式不够先进,他就带领学生实地采风、策划展览,并与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福州寿山国石馆等机构共建实训基地,推动产学研融合;缺少系统课程,他便耗时五年编撰我国首部高校教材《寿山石雕》,该书2023年正式在多所高校投用,填补了专业教材空白;缺少展示机会,他便在雅道集开设寿山石雕小店,让学生的作品有展示和售卖的机会……

  “酒香也怕巷子深”,作为行业领军者,陈礼忠视行业发展为己任,不失时机地为福州寿山石雕传播寻找契机,通过高规格展览与跨界合作,扩大寿山石雕的影响力。

  2024年,他签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平台,成为福建省唯一签约艺术家,借助数字化手段传播寿山石文化,探索非遗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守在这里没有用,就要‘闯’,就像‘闯关东’一样,去开拓市场,打响名气。”3月28日,一年一度的大连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将开幕,他又准备带着福州的作品去“闯”。

  作为福建省政协委员,他也提交了多篇提案呼吁提升传统工艺教育、培育“双师型”人才,推动行业从“重料”向“重艺”转型。

  从教材到云端,从提案到策展,他像一位执着的“摆渡人”,在传统技艺与时代潮流间架起桥梁,正如他雕刻的《晨风送暖向荷塘》:枯荷与新芽并存,既有传统的厚重,亦承载未来的希望。

  当然,他最珍视的还是他作为艺术家的身份。他的刻刀下,既有《春声赋》的盛世华章,也有《残荷听雨》的生命哲思,更承载着将中华美学精神推向世界的文化抱负。“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中,寿山石雕也许只是沧海一粟,但我要做到起码在这个时代里面有我的声音,能够留下我的印记。”陈礼忠说。

  

  陈礼忠:掌石上春秋 握刀下乾坤

  

  陈礼忠寿山石雕作品《清波白鹭映墨香》。

  

  

  陈礼忠:掌石上春秋 握刀下乾坤

  

  陈礼忠寿山石雕作品《荷塘双雀》。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林双伟摄

(全文共4193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