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日报  >> 第9673期 >> 001版 要闻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三部门发文推动轻工业数字化转型 让民营经济的广袤“森林”更加生机勃勃 3月份全市经济工作推进会暨产业链链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第24届亚太海事局长会议通过《福州宣言》 前2个月我省现金出纳机 出口规模居全国第二 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召开2024年度述责述廉会议 探寻矿村巨变 共话“两山”答卷 一条河的蝶变 一座城的温度 仓山区高湖村 “头雁”发展有思路 编辑


一条河的蝶变 一座城的温度


长乐“三问于民”让公共服务与人民需求同频共振

本报记者 蒋雅琛

2025.03.28

  

  一条河的蝶变 一座城的温度

  

  整治后的龙溪水清岸绿,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陈铭清摄

  

  一座城市的温度,不在于霓虹的璀璨或楼宇的密度,而在于其治理者是否俯身倾听街头巷尾的民声,是否将“人民需要”作为丈量发展的标尺。长乐深入践行“三问于民”,通过问需于民找准痛点、问计于民激活智慧、问效于民校准方向,让亲近这片土地的人都能感受到公共服务与人民需求的同频共振。

  从“政府独唱”到“干群合唱”

  龙溪,蜿蜒流经鹤上镇新览村。曾经,这条“家门口”的河,并没有为村民们带来亲水休闲的舒心体验,反而成为大家避之不及的脏乱之所。整治提升亟待进行!如何推进?面对这道命题,镇村干部没有急着筹谋,而是躬身入户,向村民询问解决之法。

  第一步,通过问需,找准痛点——新览村干部们深入村民家中、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心声。“龙溪一到雨季就涨水,家里都进水好几次了。”林依姆满脸愁容。黄依伯也抱怨道:“河边环境乱糟糟的,住在这儿心里堵得慌。”了解问题之后,新览村将龙溪改造列为重点项目,将河道清淤、绿化景观提升、周边闲置厂房及老旧房屋改造等内容列入其中,决心打造宜居宜业、绿色滨水休闲空间。

  第二步,通过问计,汇聚智慧——规划阶段,村里组织了多场村民代表大会,邀请大家为龙溪改造出谋划策。“龙溪有不少老故事呢,改造时能不能把这些文化加进去?让大家游玩的时候还能了解咱们村的历史。”村民热情高涨,各抒己见,好建议都被采纳。如今,在河长制主题公园内,不仅设置了河湖长制知识展示板,全方位介绍河长制工作,还融入了“长乐十三乡农民反抗‘溉田局’斗争”“钱四娘传奇”“‘金头驸马’开凿莲柄港的故事”等。

  第三步,通过问效,检验成果——以群众满不满意为工作标准,通过回头看征求群众意见,看看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了解哪些环节还需要改进。由此,村里成立由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对工程质量、进度进行监督。“张工,这河道加固的材料可得严格把关,这关系到村民以后的安全呢。”监督小组成员老黄,一脸严肃地对施工负责人说。记者了解到,工程完工后,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对龙溪改造的满意度达90%以上。

  龙溪如今重获新生,水韵悠悠映照出“三问于民”的治理智慧。“龙溪变美了,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这民宿的生意也越来越好。”经营民宿的陈大姐说。村民陈依伯亦有同感。“溪水清澈见底,两岸花草繁茂,茶余饭后,我就爱来这儿散步,现在溪边成了村里最受欢迎的地方。”

  “三问于民”贯穿长乐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湖南镇鹏谢村多名村民提出解决老人就餐问题的诉求,该村投入80余万元建设长者食堂,通过三个“一点”(即村民付一点、村集体出一点、企业捐一点),推动长者食堂运行机制化、长效化;

  为解决项目业主对审批流程不熟悉、委托代办风险较大等问题,长乐区政务服务中心牵头组织住建、资规等部门,编写印发福州市县(区)首个工业项目报批服务指南、首个房建类报批服务指南(建设审批、竣工验收阶段);

  长乐区城投集团市政道路维护部门以居民需求为切入点、落脚点,组织市政维修工人对人行步道持续开展“微整修”,取代了“开膛破肚”的全面开挖模式,缓解了居民出行难、噪音扰民等问题;

  …………

  从个别探索到全面开花

  在长乐,践行“三问于民”绝非生搬硬套,各乡镇、各部门结合发展实际、职责范围积极探索,总结出多种模式。

  猴屿是番客之乡。在日常工作中,当地党员干部将“三问于民”拓展为“三问于侨”。“有些问题还真是不‘问’不知道!”一名镇村干部感慨地说。出乎意料的问题来自侨胞郑先生。“我们也是猴屿人啊,为什么乡情外宣时,总人口只写5000多人?”下村走访遇到这个疑问,猴屿领导班子郑重对待,并用行动给予答复,将“猴屿乡总人口5095人”的表述修改为“总人口3.8万人,其中海外侨胞3.3万人。”“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数字修改,但对我们海外侨胞来说意义非凡,这代表我们的根永远扎在故乡!”郑先生言语之中透着满满的归属感。

  一句表述的修改,成为猴屿乡深入践行“三问于侨”的生动注脚。为畅通海内外乡亲建言献策渠道,猴屿乡成立了“侨海通”跨境视频服务中心,线上线下听侨声、问侨需、解侨忧。近三年,该乡收集建议200多条,其中不少呼吁发展文旅经济。“建议盘活村里闲置资源,结合侨乡人文历史、自然生态及风土乡情,凸显‘侨’文化元素,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娱乐等文旅设施,形成‘侨韵、侨情、侨品、侨味’特色”……回应期待,猴屿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先后建设38个文旅项目,开展文旅活动200多场,近三年来游客突破150万人次,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与猴屿不同,地处福州新区滨海新城核心区的文武砂街道,地域特点是企业多、项目多,因此总结提炼出“三问于企”工作法。在街道企业服务站,3句贴在墙面的话成为街道干部的“行动指南”——“最近你联系企业了吗”“企业需求你了解吗”“企业的困难解决好了吗”。

  近日,文武砂街道就为上研院(福州)技术创新中心定制了系列招聘海报,助其招聘包括实验室主任、机器人测试工程师、市场专员在内的多个职位。“月初,上研院(福州)技术创新中心的负责人找到我们,说企业计划今年落地,需要招聘员工,希望我们能够支持。我们马上帮助企业制作招聘海报,利用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对招聘信息进行广泛宣传。”街道企业服务站相关负责人说。据悉,这是文武砂街道推出的一项服务企业举措——“联企聚才”计划。除此之外,文武砂还开展“企企聚力”“兴园聚企”相关活动。

  街道企业服务站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街道还制定了“企业服务标准化”的相关内容,从政策服务、注册选址、工商登记、税务协助、金融服务、场地供需、业务拓展、人才招募、法务支持等方面对企业予以支持,不收取任何费用。“文武砂的服务相当给力,我们2024年12月31日提出办理工商登记注册需求,企业服务站马上成立专项服务微信群,2025年1月2日就领到了营业执照。”福州闽神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从“三问于民”到“三问于企”,从特色模式到多种模式,“三问于民”工作法在长乐区全面开花,掷地有声。

  从阶段实践到常态行动

  在长乐,“三问于民”不是心血来潮的“一阵风”,而是始终绷紧的“一根弦”,从最初一两件民生事的阶段性落地实践,到如今已成为常态化的持续行动。

  眼下,梅花古镇的保护开发正在稳步推进,其中许多“三问于民”的故事已经为人所熟知。比如创新“指挥部+乡贤顾问”模式,成立“梅花古城保护开发委员会”,听取民意、破解难题、推进工作;广泛开展线上线下问卷调查,根据6590张问卷调查结果,将八一八西路恢复成石板路,让村民重拾乡愁记忆;顺应村民关于加快对蔡夫人庙提升改造的愿望,打造中琉文化展示馆……

  近段时间,梅花镇更是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乡贤代表,现场察看古城墙遗址公园建设,听取群众意见,进行“问效”打分。有群众提出“古城墙遗址公园建设接近尾声,为了展示城墙雄伟形象,建议将古城墙前部分榕树移除,确保城墙能够完全展现出来”。对此,镇干部将群众的建议一一记下,第一时间邀请古建、林木专家现场察看,经过多方论证,在充分尊重历史建筑风貌特征的前提下,将古城墙前6株榕树进行移植,最大程度展现古城墙风貌。

  近年来,从解决镇域污水排放问题到解决三沙湾片区易涝问题,再到改善饮用水水质等等,梅花镇始终坚持践行“三问于民”,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更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和支持。“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健全完善民情民意收集办理反馈机制,不断推动民生事业再上新台阶。”梅花镇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在长乐区的另一边,松下镇的干部们也在四处奔走,多个项目同时实施,为解决几个村庄有管无水的困境。

  松下镇位于长乐最南端,处于供水末端。近年来,港区建设不断推进,外来人口逐渐增多,生产生活用水缺口逐步增大。此前,为解决大祉、前连、山前、松下、榕岭5个村的用水问题,镇里投入2700多万元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管道项目,2024年1月起陆续向前连村、大祉村供水,可是上游主管网水量不足,其余村仍处于有管无水的状态。

  如何从根源上解决“用水吃水难”?松下镇与长乐区水投公司合作,通过协调福清市水务公司,延长福清DN400供水管道接入松下镇现有的自来水管网,为居民和企业提供稳定水源。考虑到现有管网建设情况,松下镇和相关单位深入现场踏勘。去年12月,福清市元洪工业区至松下镇的管道铺设工程顺利启动,目前已经竣工,正在协调签订供水协议。此外,松下镇还与福州滨海水务公司密切协作,加速规划“远航水厂—福北线—G316—环湖路—灵湖路—文松南路”的DN1000第二供水通道的建设工作,积极开展滨海水厂水池泵站及进出厂管道选址修建工作,计划从文松南路再铺设一条DN800供水管道至松下片区,加快推进垅下村、首祉村、午山村的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网的建设工作。通过管网升级和水网优化,完善松下片区供水保障体系,当地以长久之策,破解松下供水难题。

  从乡镇到部门,长乐“三问于民”的实践充分展示,“为人民服务”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改变。

(全文共3796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