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日报  >> 第9687期 >> 004版 理论与实践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的时代价值 打造人才工作“一站式”服务体系 爱子,教之以义方 新论 编辑


新论



2025.04.11

  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具有独特的职业优势——他们穿梭于大街小巷,熟悉社区环境,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安全隐患、公共设施损坏等问题,可以有效提升基层治理的效率和响应速度。因此,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开展了引导和吸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与基层治理工作的探索。而如何让更多奔走在路上的“小哥”愿意驻足“搭把手”,是这一基层治理创新模式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命题。参与基层治理,除了反映问题、志愿服务,“小哥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前不久,随身携带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武汉外卖小哥张宝剑对遭遇交通事故的老人进行急救的新闻曾引起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张宝剑主动学习了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技能,考取了相关专业资格证,还教会了其他外卖小哥急救知识。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小哥”加入这支“流动急救员”的队伍中来。这样的暖心故事不仅值得点赞,也让我们看到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与基层治理的更多可能性。有关部门和企业应该通过组织培训、配置设备等方式,让更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城市应急救援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社区也可以定期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听取外卖骑手、快递员对社区管理的建议,为他们融入基层治理提供坚实后盾,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完善的城市治理体系需要人人参与。期待未来有更多激励机制和创新模式,真正激发“小哥们”的参与热情,使更多外卖骑手、快递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有余力和动力为基层治理“搭把手”,为美好家园建设“出份力”。

  ——曲欣悦(据4月4日《工人日报》)

  最近,“AI复活历史人物”系列视频火爆出圈:李时珍化身“养生达人”传授养生秘籍、唐伯虎以“怼人”姿态回应“风流”标签……各行各业的“老祖宗”借助AI“复活”,以网感十足的语言向年轻人发出“灵魂拷问”。有网友调侃说:“历史知识以一种奇怪的方式进入了我们的大脑。”AI“复活”历史人物本质上是一场技术驱动的文化破圈。过去,博物馆的文物只能安静地躺在展柜里,等着观众“脑补”它的前世今生。现在,AR、VR、3D等技术直接让文物“开口”说话,科技扮演了文化翻译官的角色,彰显寓教于乐的创新价值。可见,创新文化表达,推动文化传播,拓展文化场景一定要学会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只有插上科技的翅膀,文化才能走得更远。不过,AI赋能文化,技术只是火候,文化才是主料,如果把握不好火候,创新就失去了灵魂。比如,用AI复原古人面容很好,但为了流量编造“历史八卦”,就会误导公众认知;某视频让秦始皇推销长城瓷砖、让屈原为粽子代言,如此“魔改”历史人物,急功近利,无异于透支文化的未来。内容平台在追求效率与效益的同时,必须引导公众在娱乐狂欢中保持理性,守护创作生态的纯净与健康。内容同质化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一个爆款产生后,千篇一律的“复活”模板接踵而至,让网络创作陷入同质化的泥潭。当所有创作者都在复制同一种成功模式,文化的多样性就会被扼杀。长期接受同质化内容,用户的审美和思考能力也会逐渐钝化。无论是个人创作者还是企业品牌,吸引流量、提升影响力都要回归内容本质,只有找到自己的独特视角,才能在这场创意比拼中突出重围。AI驱动文化破圈宛若“神来之笔”,如何更好利用这支笔,是平台、企业、创作者面临的新挑战、新课题。各行各业应以开放的心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点,让好创意释放更大潜能,同时,创意只有真正扎根于文化的土壤,汲取文化的养分,才能火得更加持久。

  ——姜天骄(据4月7日《经济日报》)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稿件可发送至电子邮箱fzrbllb@qq.com

(全文共1472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