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日报  >> 第9710期 >> 001版 要闻·导读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10.7亿人 古建壁画动起来 左公与你话古今 向数字时代比个“新” 保障性住房建设加速 托起群众“安居梦” 金山大桥西互通立交 假期吊装攻坚忙 5日16时至20时 将迎汽车集中进城高峰 编辑

数字峰会现场体验区借助AI,尽展各地文旅魅力——


古建壁画动起来 左公与你话古今


本报记者 冯雪珠 唐蔚嫱

2025.05.04

  

  古建壁画动起来 左公与你话古今

  

  福州数字AI旅推官向观众推荐福州旅游景点。本报记者 池远摄

  “五一”假期,如何做到足不出市也能“云游四方”?你若来到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现场体验区,就会有非一般的体验。古建壁画在屏幕上“流动”、左宗棠“穿越”而来与观众互动……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体验区让市民轻松感受各省市文旅魅力。

  沉浸体验让历史“动”起来

  步入4号馆马尾展区,你可以来一场数字与历史交织的时空之旅。展区中央,高大的罗星塔模型引人关注。这座由阳光学院打造的“数控幻彩罗星塔”,通过LED矩阵实现四季色彩变幻,不仅能声控互动,还能通过触屏远程浏览罗星塔实景VR。展区工作人员说,借助高精度建模与3D渲染技术,罗星塔公园27个点位一一呈现,观众以“云端漫步”的方式就能感悟马尾历史文脉。

  “老夫形诸屏幕之上,然心神游于古今之间,此乃人工智能所赐之奇遇。”忽然,一个苍劲浑厚的声音从展馆角落响起,观众纷纷循声而去——原来是“左宗棠”在讲话!这一AI“复原”的历史人物,衣着考究、神情生动,能与观众互动,仿佛穿越到了峰会现场。该形象基于多模态大模型打造而成,从神态到语气均高度还原,实现跨越百年的对话奇迹。

  游览了百年船政,再去看看北京故宫的角楼如何?“数字故宫·VR角楼”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再现了故宫角楼营造过程,参观者戴上眼镜就能直观欣赏故宫角楼“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复杂营造过程和内檐彩画的绘制过程,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技艺和美学表达。

  智能对话让文物“活”起来

  在广西展区,另一番“穿越”体验等待着观众。在一座透明展柜前,“乘骑水鸟饰变形羽人纹铜鼓”的三维全息影像悬浮于空中,观众触摸展柜玻璃,一个活泼可爱的“铜鼓精灵”随即现身,邀请参观者浏览和提问。

  “铜鼓上的青蛙纹是干嘛的?”“广西铜鼓和越南铜鼓有什么区别?”面对观众的问题,铜鼓精灵迅速回应:“青蛙纹寓意着壮族先民对青蛙的崇拜……”

  这是广西旅发元境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带来的元宇宙AI全息文物柜。据技术人员介绍,这是行业内首个“会思考”的元宇宙AI全息文物柜,集成了高精度文物数字化、多拟态交互、文物RAG知识库等技术。它依托大模型,推动文物知识智能生成与精准匹配,实现“秒懂”文物,而且打破了传统展陈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目前,该产品已落地广西民族博物馆。为适配馆内超大尺寸铜鼓的文物特性,产品首次尝试双屏拼接技术,突破文物全息渲染、多拟态互动、AI推理三大技术壁垒,现已成为广西首批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示范性案例。未来,该产品有望进入更多文博场所,推动文物“活起来”。

  数字技术将文物“护”起来

  山西省古建遗存丰富,拥有“地上文物看山西”的美誉。在山西展区,巨大的莫比乌斯环屏幕陈列在展厅内,色彩鲜艳、惟妙惟肖的永乐宫壁画顺着屏幕缓缓流动。此刻,古代艺术与现代科技实现完美融合。

  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数字化技术,山西文博集团与国家图书馆合作推出“观妙入真——山西永乐宫文物精粹暨数字艺术大展”,展示文物数字化保护和沉浸式数字展开发成果。

  永乐宫作为中国现存唯一的元代官式建筑群,以其宏伟壮丽的元代古建筑及满壁风动的壁画闻名于世。遗憾的是,里面许多历史细节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模糊。山西通过AI技术的深度应用,复原了永乐宫的建筑布局与壁画风貌,再现700多年前永乐宫“真貌”。从“流动”的部分精美壁画中,参观者可以感受到数字化还原的永乐宫的艺术魅力。

  为了保护不可移动文物,早在2014年山西省就启动了“古建筑彩塑壁画数字化保护工程”。如今,当地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已全面铺开,山西文物资源大数据平台也已建成,整合了文物数据,包含文字、图片、数字模型等资料,让文物保护多了一种选择。

(全文共1101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