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晚报  >> 第15123期 >> A06版 二梅书屋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福州话里的“东北腔” 《福建方言与文化》的方言世界 逛书店 责编


《福建方言与文化》的方言世界


邹顺强

2023.02.18

  品书录

  福建是多元文化的宝库,是诸种方言的博物馆。从春晚小品到热播剧《山海情》,我们惊奇地发现,福建文化总能激起大家的好奇心,并体味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天籁之音恒常难闻,正如福建方言研究之艰深。李如龙先生却在努力做倾听者、传承者,想让更多人听到八闽大地的呼唤。36万字的《福建方言与文化》,既从文化的角度构建了研究福建方言的理论框架,又以方言的视角分析其背后的文化类型及体现的地域文化,整体展现福建方言与文化的历史发展,是为福建文化语言学的鸿篇巨制。

  本书研究的起点源自福建方言的复杂有趣。和大多数福建人一样,生长在福建的李如龙先生,从小就能接触到复杂的乡音。这引起他辨识歧义的语音和语汇的兴趣,使他有意识地学习省内的多种方言。这样的经历使他形成各种朴实而有趣的疑问:“为什么最基本的概念‘女人’,各地会有那么多不同说法,诸娘、阿娘、婶娘、查某、做母、妇娘、妹子,不一而足,而管红薯叫‘番薯’却又是全省各地毫无例外的一致说法?……”在广泛的方言研究中,作者不断触及福建方言的“边角地带”“疑难杂症”。

  中原汉人入闽前,古吴语、古楚语以及古闽越语就已存在,而三次中原汉人南迁和三次客家人南迁,在福建多山交通不便、封建割据和自然经济的长期停滞等因素长期影响下,多地语言得以相互融合、分化、演变,形成福建特殊复杂的方言格局。由此,本书获得一个精彩的总结:福建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变体,其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是它并非地理现象,而是历史现象;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

  此外,这本书所介绍的福建方言的海外流播正是福建人民爱拼敢赢、团结协作的注脚。福建方言在东南亚的分布正是华人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如琉球方言吸收闽方言的现象,反映了闽人移琉、福建和琉球数百年来在政务、商务和文化交往的真实写照。闽南语和马来语之间的相互借词现象,表现出历史久远和口语双向交流的重要特点。而这种双向交流,正是福建人的开发南洋以及和马来人友好相处的有力证明。福建方言的辐射性、开放性正影响着世界,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助益。

  李如龙先生以数十年如一日的调研实践,展现了一个多姿的方言世界。他是福建方言的伯乐,也是福建之美的讲解者。

  这本书语言平实,却与福建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读着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实际上,这是八闽大地的呼唤,唤起时人对方言保护的重视,唤起对文化家园的回归。他对福建方言的热爱,使一些处在不断边缘化甚至消亡的状态的方言得到关注,更激起我们对保护方言“活化石”的重视。从现在看,李如龙的著作如《福州方言词典》《闽南方言》《客家方言研究》《建瓯方言词典》,满含福建大地的生气与活力,都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全文共1126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