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晚报  >> 第15168期 >> A08版 榕医汇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精准施治让患者安然无“痒” 陈宾:给“足”关“踝”守护第二心脏 责编


陈宾:给“足”关“踝”守护第二心脏


记者 陈丹

2023.04.04

  

  陈宾:给“足”关“踝”守护第二心脏

  

  陈宾在给患者检查。

  人们常把双脚比作“第二心脏”,而“第二心脏”的关键部位脚踝修复起来并不容易,目前国内足踝外科医生少之又少。

  福州市第二医院创伤三科“80后”医生陈宾,将足踝治疗做成了“省内领先”,成了“宝藏医生”。

  选择冷门学科为患者重启人生

  每周三是陈宾门诊日,一下午要接诊50多个病人。高弓足、马蹄足、扁平足、陈旧性踝关节骨折、踇外翻……各种脚病,他摸一摸便知有没有把握治疗。

  “毕业后我在创伤骨科做了10年,后来在科主任的鼓励下,开始专注复杂足踝疾病诊疗,到现在快6年了。”陈宾说,足踝外科在国内起步较晚,大家都不爱做,但总要有人来做。

  他解释说,足踝结构非常复杂,加上是承重部位,关节间差1毫米都会影响患者走路,医患沟通难、手术难度大,因此国内从事足踝矫形的医生只有十几人。

  其实,陈宾读研时选择的就是足踝外科专业。那时他看到许多足踝畸形的小患者治疗后和常人无异,内心很受触动。我省足踝相关疾病患者众多,有条件的能到北京做手术,没条件的常落下一辈子的残疾。“我愿意试一试,让更多福建人在本地就能矫形。”陈宾说。

  一台“八合一”手术

  让患者首次“脚踏实地”

  要成为优秀的足踝外科医生绝非易事。陈宾迎难而上,全身心投入学习钻研中,他曾到积水潭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学习,将复杂足踝创伤和足踝矫形技术带回福州。

  曾有一位56岁的阿姨找到陈宾,她的右脚像麻花一样扭曲,是典型的高弓马蹄内翻足。阿姨说,小时候她做过手术,但效果不佳,多家医院的医生都建议她做踝关节融合术,但这样会影响走路。

  患者年龄越大,治疗难度也越大,更何况曾经的手术会改变足部的解剖结构,增生的疤痕也会增加手术的难度。

  接诊后,陈宾发现这名患者扭曲的脚仍可以掰正,认为可以通过手术矫正,决定挑战高难度。

  经过充分的准备,一台“八合一”手术开始了。4个多小时里,陈宾在患者扭曲的右脚切开8个小口,进行了截骨矫形、肌腱挪位等8个高难度手术……

  出院前,阿姨激动地哭了,因为她的右脚第一次完全沾到了地面!随访得知,阿姨的右脚不仅有了正常外观,步态也接近常人。

  “她是我接诊过年龄最大的患者。”陈宾说,这个病例也让他更坚定自己的选择,要帮助更多足踝疾病患者“脚踏实地”。

  技高一筹背后是细心用心暖心

  陈宾解决了不少足踝的“疑难杂症”,也成为骨科足踝治疗组组长、学科带头人。同事们都知道,技高一筹的背后,是他对每一个手术的精益求精。

  有一名工人从高处跌落,右脚踝关节碎成几十块。如果有一块骨头没对位,都会落下残疾甚至必须截肢。这样的伤情让不少骨科医生望而却步。

  “要拼接好碎骨,必须精准且快,我的办法就是做好术前规划。”陈宾说。

  据了解,陈宾做手术前都会像建筑师一样,先根据X片、CT画下手术图纸和步骤。第一块钢板放哪儿,第一枚钢钉钉哪儿,每个手术步骤都清晰预判。

  在患者伤口肿胀起来之前,这场高难手术就被陈宾又快又好地完成了,三块钢板、几十枚钢钉精准定位,不仅减少了患者痛苦,也避免了残疾。

  陈宾还是个温暖的医生。不需要动刀的他绝不动刀,能省的钱就为患者省着。前些年,用于微创修补跟腱的器械“跟腱龙”没进医保目录,1万多元需要患者自己买单,他就琢磨用腰穿针+血管钳代替“跟腱龙”,减轻病人负担。

  作为业务骨干,陈宾一周要上一二十次手术台,还坚持每周下基层帮扶。“不累,骨科是我的兴趣,所以我乐在其中。”陈宾说。

  目前,市二医院骨科足踝治疗组的水平已是省内领先,陈宾的下一步目标是组建足踝外科团队,用更精湛的技术为百姓的足踝健康保驾护航。

(全文共1537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