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晚报  >> 第15181期 >> A06版 闽海神州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酬唱不夸风物好,一心忧国愿年丰 责编


酬唱不夸风物好,一心忧国愿年丰


——朱熹福州诗咏及行迹述略

危砖黄

2023.04.17

  □史林折枝

  一

  朱熹一生多次到福州,第一次到福州是在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这一年他只有十三岁。

  这年九月,少年朱熹跟着父亲朱松来到福州。朱松此次来福州,一个比较直接的目的,是拜访福建安抚使程迈。程迈是这年二月来“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的,这是他第二次“知福州”了。程迈九月份过生日,朱松借着祝寿的机会再请“祠禄”(祠禄,是宋代享受官俸的一种闲职。其时朱松祠禄将满期)。

  此外,朱松还拜访了友人傅自得、张元幹等。傅自得当时为福建提点刑狱司干办公事,住在提刑司从事官舍的“东轩”,并在“东轩”与朱松相见,他们见面时朱熹在场。张元幹曾是李纲的得力助手,曾助李纲抗击金兵,当时已退居老家永福(今永泰)。

  这年底,朱松和朱熹离福州归建安,次年三月二十四日,朱松在建安去世,随后朱熹母子移居崇安五夫里,朱熹在五夫里入刘氏家塾求学。

  二

  朱熹第二次到福州是在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这年五月,二十四岁的朱熹赴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任命早已下达),途经福州,然后经莆田往同安,于七月抵任。

  朱熹在福州逗留了一些时日,他拜访了几位知名学者,包括李樗、林之奇、刘藻、任文荐,请教和探讨诗、书、礼方面的学问。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正月,朱熹因公务到福州,拜见安抚使方滋,为同安县学募集藏书。方滋是朱熹好友,于绍兴二十四年七月知福州,次年八月移知明州。

  此外,朱熹还见到吕大器、吕祖谦父子。吕大器于这年春来福州担任福建提刑司干官,吕祖谦随父到福州,并师从福州学者林之奇。见面之下,朱熹与吕祖谦很投缘,从此结下深厚友谊,经常书信往来,探讨学问。朱熹说:“熹自泉、福间得侍郎中丈教诲,蒙以契旧之故,爱予甚厚。比年以来,阔别虽久,而书疏相继,奖励警饬,皆盛德之言,感激铭佩,何日敢忘。”朱熹后来把长子朱塾送到吕祖谦门下受教。思想史上著名的朱、陆“鹅湖之会”,就是吕祖谦邀约的。

  绍兴二十六年十二月,朱熹(几个月前已任期结束)携老幼归崇安,途经福州。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春,朱熹返回同安“候代者”,直到十月,代者不至,朱熹“以四考满”罢归,北归途中再经福州。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朝廷决意出师北伐,召枢密使、江淮都督张浚入朝制定作战方略。朱熹应福建安抚使汪应辰之请,到福州讨论北伐用兵有关事宜,以及闽中盐法。汪应辰是上年十月抵福州任职的。关于汪应辰问到的闽中“卖盐一事”,朱熹主张“宁可作穷知州,不可与民争利”,然汪应辰没听进去,朱熹无奈归闽北。

  隆兴二年(1164年)正月,朱熹到延平哭祭老师李侗,二月,从延平到福州,再见汪应辰,一个月后归闽北。四月,李侗安葬,朱熹再往延平挽祭,然后又到福州,再见汪应辰,既讨论和战之事,也探讨学问之道。这期间,朱熹还在福州开讲堂,讲学传道。福州今天留下的“紫阳”“讲堂前”等地名,即缘于朱熹曾在这里讲学。

  三

  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十月,朱熹南下福州、莆田、泉州,先后访赵汝愚、陈俊卿(南宋名相,淳熙九年致仕,退居莆田)、陈知柔(永春人,号休斋,年长于朱熹,与朱熹是忘年交)等,吊唁故友傅自得。

  朱熹的此次南行,是应了赵汝愚、陈俊卿之邀,他先经福州往莆田,再往泉州,返程再到福州。朱熹于这年的十一月中旬到福州(返程)。史料有记载,福州乌石山曾有朱熹赵汝愚题名石刻:“赵子直、朱仲晦淳熙癸卯仲冬丙子同登。”淳熙癸卯,即淳熙十年;仲冬丙子,是此年的十一月十五日。只是此石刻今已不存,黄荣春《福州摩崖石刻》把它列入“佚刻”。从十一月中旬到福州,至十二月九日离福州回闽北,朱熹此次在福州待了近两个月(此年有闰十一月),这是他平生在福州时间最长的一次。

  在福州期间,朱熹与赵汝愚交游甚欢。他陪赵汝愚观演武时,写下《题君子亭》一诗,诗中有“端居得深玩,君子非虚名”之句。

  赵汝愚在福州开浚西湖,早已完工。赵汝愚邀请朱熹游览西湖,并把此前他和陈俊卿在西湖唱和的诗作拿给朱熹看。于是朱熹写下《游西湖》二首:

  百年地辟有奇功,创见犹惊鹤发翁。

  共喜安车迎国老,更传佳句走邮童。

  闲来且看潮头入,乐事宁忧酒盏空。

  会见台星与卿月,交光齐照广寒宫。

  越王城下水融融,此乐从今与众同。

  满眼芰荷方永日,转头禾黍便西风。

  湖光尽处天容阔,潮信来时海气通。

  酬唱不夸风物好,一心忧国愿年丰。

  赵汝愚在福州开浚西湖之后,曾邀退居莆田的前宰相陈俊卿光临,陈俊卿有诗《西湖纪游》云:“凿开千顷碧溶溶,颖上钱塘仿佛同。梅柳两堤连绿荫,芰荷十里散香风。波涵翠巘层层出,潮接新河处处通。舆诵载途农事起,从今岁岁作年丰。”

  “酬唱不夸风物好,一心忧国愿年丰。”朱熹心里装着百姓,装着国家,所以才会由西湖的荷花想到稻子的收成,由湖水与江潮想到大海,由个人想到天下。朱熹写这诗的时候是冬季,怎么会在诗里写荷花呢?这是他读到陈俊卿诗作之后的想象和“嫁接”,在诗歌写作中,这是常见的写法。

  赵汝愚开浚福州西湖之初,朱熹曾在信中提醒“须先计所废田若干,所溉田若干,所用工料若干,灼见利多害少”,并参与谋划。赵汝愚知道,开浚西湖是一项浩大工程,所以他给朝廷写了奏疏,争取朝廷的支持,并排除非议。

  这期间,朱熹还到闽县讲学。据《闽侯七里志》载,是年朱熹结庐讲学于闽县尚干乡下卓村,称“吟翠山楼”。下卓村在五虎山(又称方山)今辅翼村三溪口附近。讲学之余,朱熹登方山览胜,留下一首《方山》诗:

  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

  归来兀坐小窗下,倚天百尺堆寒玉。

  九鼻指五虎山东向,壁立千仞,谷口深险,四面好像城郭。“九鼻”之语来自梁克家《三山志》,《三山志》描述方山为“山在州南重江之外九鼻,东向正北,遥望突兀端方,直下数千尺,故名”,梁克家是南宋一代名相,比朱熹大几岁,曾任福州知州,右丞相。

  此诗大意是:来到方山里面,却看不清它的面貌,只见山势险峻,溪水弯曲。归来搬把凳子在窗前坐下,心里仍在回想着方山之巅接近天宇的山势,以及山上的寒气。

  首句“到山不识山面目”是从苏东坡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化来的,既是个人体验,又含有哲理。

  离开福州的时候,友人为他送别,他写下《腊月九日,晚发怀安》等诗,记录他的心情和福州的美好。

  四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二月中旬,朱熹从闽北启程赴漳州任知州。途中到福州,见福建安抚使马大同,讨论了一些闽中政务。马大同,字会叔,浙江建德人,与朱熹关系至密,朱熹赴漳州任前后与马大同频频通信,话题既有闽中政务,也涉及朝政。

  同年十一月,赵汝愚再次奉命担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当时朱熹在知漳州任上,并奏命在漳州施行“经界”。当朱熹得知赵汝愚再次来闽为帅时,他当即给赵汝愚写信,商讨举子仓、盐法诸事。有史料说:“举子仓,生子不举,贫不犹已也,福建贫乏之家生子者,赐以常平钱一千,米一石,此乾道五年指挥也。朱文公申请于朝,赵帅忠定公推广其意,括绝没之田产,召佃输租,仍拨籴本,置举子仓主之,乡官给贷收息,以司出纳。”

  绍熙二年(1191年)春,朱熹在漳州数次致书赵汝愚,如《辛亥二月与赵帅书》《三月二十三日与赵帅书》,或劝赵汝愚给天子进言,争取朝廷的信任;或谈论“海船于本州界内渔业”之事,提出自己的意见。而朱熹自己,却不想干了,他在此年四五月间向朝廷提出了辞职,并离漳州回闽北。朱熹北归途中,经过福州,与赵汝愚见了一面,但没有逗留,由黄榦陪侍着,回闽北去了(五月下旬到达建阳)。《勉斋先生黄文肃公年谱》上说:“文公自漳州请祠归,道经三山,先生从文公至武夷。寻复归乡。”黄榦为什么“寻复归乡”?因为黄榦也是几个月前刚归福州的,当时在赵汝愚这里设馆讲学,“授诸生学”,这事不能一走了之。

  绍熙三年至绍熙五年,辛弃疾在福州任职的时候,朱熹与辛弃疾亦有书信往来,辛弃疾每次路过建阳都要拜访朱熹,但这期间朱熹没有亲到福州。

  绍熙五年(1194年)正月,朱熹有书信致福州州学教授常濬孙,助辛弃疾、常濬孙修建整顿州学。常濬孙,字郑卿,常同之孙,绍熙四年来福州任州学教授,按照辛弃疾的意图,他大力整顿州学。二月,朝廷催促朱熹赴潭州(长沙)任职,朱熹推辞不掉,于四月中旬,启程赴潭州,任潭州知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此时朱熹已六十五岁了。

  绍熙五年(1194年)夏,朱熹向朝廷申请飞虎军隶属本州节制(当时隶属襄阳),这支飞虎军还是十几年前辛弃疾在湖南时创建的,对地方安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朱熹修复了岳麓书院,亲往讲学。他还着手修三闾大夫屈原祠,修筑潭州城,重建湘西精舍,发布约束榜,申教令,严武备,整词讼,缉奸吏,抑豪强。

  朱熹在潭州本想有一番作为,可是,这个时候,朝廷出事了,光宗内禅,宁宗即位。时局动荡,朱熹已无意为官,八月份就解印东归了。

  事实上,宋宁宗庆元年间,朱熹理学遭到打压,被指为“伪学”,一场“庆元党禁”向朱熹袭来。“庆元党禁”时期,是朱熹人生的最后几年,他不止一次来到福州,一是为了避祸,二是讲学传道,福州多地留有朱熹讲学的遗迹和故事。他来吊唁黄榦母亲叶氏的时候,也不忘讲学。他到门人刘砥、刘砺所在的长乐二刘村讲学之后,讲学之地从此名为“晦翁岩”(刘砥、刘砺拜朱熹为师是绍熙二年十二月,在建阳朱熹寓居处,《朱子语类》卷119有记载“砥初见,先生问”的细节)。

  朱熹一生为什么这么多次来到福州?或者说,他来福州都做了什么?大致来说,一者是职事的往来,包括政事的奔走;二者是访学讲学,这过程中很多人跟朱熹结成既是师生也是朋友的关系;三是访友,包括协助、参与友人的政事,就政事交流意见。就福州的条件来说,一方面,在南宋那个时候,政治、文化中心南移,福州成为一个大后方,是一个相对安定的福地。另一方面,福州唐宋以来文化教育兴盛,北宋已有“海滨邹鲁”之称,出现了“海滨四先生”等一批理学先驱,涵养了丰厚的文化教育土壤,读书之风、学术之风盛行,朱熹的到来更把福州的文化教育推向了一个高峰。朱熹长期居于闽北,福州是福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来福州自然比较多了。

(全文共4187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