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锦忠新著《天产壮瓯闽——福建茶叶简史》是勾勒福建茶产业发展历程、挖掘福建茶文化悠久历史积淀、探寻福建茶业现代化路径的一部力作。北宋丁谓《北苑焙新茶》载:“年年号供御,天产壮瓯闽。”茶叶号称天产,不仅是茶区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福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也是福建省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唐代,福建已然是全国重要茶区。宋元时期,北苑贡茶和武夷山御茶园轮番兴起,福建茶叶独步天下。19世纪中叶五口通商后至19世纪末,福建茶叶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在全国茶叶输出中长期居于首位,因品质优良而成为中国茶叶的代名词。在历史长河中,福建茶叶引领着中国茶叶乃至世界茶叶发展。如,起源于福建的点茶法在宋代成为全国的主要品饮方式,明代福建冲泡法传入日本、后形成日本两大茶道之一的煎茶道,清代乌龙茶种植制作工艺传入广东、台湾地区,红茶种植制作工艺向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及印度、斯里兰卡等世界各地传播。又如,福建对外贸易发达,明代中晚期以来生产外销茶,1856~1860年福州茶叶出口量占全国40%以上。伴随福建茶叶出口欧洲,德化窑生产的白瓷壶、白瓷杯,平和窑生产的青花瓷茶杯、碗、壶等茶具也大量销往世界各地,被誉为“中国白”“克拉克瓷”等。可以说,福建茶叶发展史就是半部中国茶叶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那么,福建茶叶千年兴盛不衰的奥秘到底在哪?作者秉持大历史观,广泛涉猎在福建茶叶史、地方茶志和茶叶发展领域做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的著作,运用多学科的研究视角,从福建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宗教文化、人口迁移、茶叶政策、国际关系、贸易政策、科学技术等方面解析和探讨福建茶叶兴盛千年的原因。
首先是自然地理条件的孕育,福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八山一水一分田”,气候天然宜茶,发展茶叶成为必然;其次是栽培加工技术的革新,福建是历代制茶工艺的变革地,历代茶人不断创新制茶工艺,这是福建茶叶持续兴盛的直接原因;第三是宗教文化的推动,宗教在福建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福建茶叶技术的传承和革新以及茶文化的传播;第四是人口迁移的带动,福建是我国人口的重要迁入地和迁出地,直接推动茶文化向潮汕、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传播;第五是历代茶叶政策的影响,历朝历代福建地方政府和官员重视、鼓励茶叶生产,推动茶叶技术革新,维护生产秩序,有力地推动福建茶叶发展;最后是茶叶贸易的繁荣,近代福建茶商是中国四大茶帮群体之一,福建茶商冒险拼搏、敢为人先的人文性格推动了福建茶叶对外贸易、制茶工艺创新。
读史以明鉴,知古宜鉴今。作者在前人研究总结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总结福建茶叶发展历史脉络和茶产业发展历程,通过对近代福建茶叶发展与英国殖民地印度、锡兰茶叶等发展的比较研究,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希望能对当代福建茶叶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在全书末尾,作者针对当代福建茶叶面临的转型升级难题,提出了福建茶叶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行规模化经营,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转变生产方式,推动茶叶生产现代化;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海外市场空间;加强茶叶技术创新,提升茶叶竞争力;推动深加工发展,提高茶叶附加值;推进三茶融合,形成全产业链。
茶叶是福建的一张名片,也是文化标签。加强对茶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析、总结和提升,能奠定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全书对福建茶文化的分析和讨论着墨甚多。例如,伴随制茶工艺的演进,福建饮茶文化经历了唐代煮茶法、宋代点茶法、明代泡茶法、清代民国以及当代的工夫茶的演变过程。福建饮茶器具也由于饮茶方式的改变而变化,相应出现唐前粥茶法茶器、唐代煮茶法茶器、宋元点茶法茶器、明清泡茶法茶器等。茶叶除了饮用,也是鉴赏的美学过程。作者借鉴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别具匠心地提出了茶叶具有的为以茶为饮、以茶示礼、以茶修德、以茶证道、以茶导和等不同层次的社会文化功能。诚如作者所言:“2020年开始编撰本书,在承担繁重的业务工作之外,我利用业余时间,在家里过着书斋式的生活,潜心码字,终于付梓成书,了却一桩心愿,这对自己也是一次修心的历程。”一片树叶,之于作者,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