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人爱吃海鲜,更爱吃鱼丸,也喜欢和擅于做鱼丸。因为连江是江海相拥之地,海多、江多、渔村多,船多,渔民也多。他们天天和鱼打交道,小至丁香鱼,大到鲸鱼,万千鱼种,捕得多,吃得也多。鱼吃多了吃腻了,便变着法吃,于是,一有心情就开始做鱼丸。
连江人做鱼丸历史悠久,要是有人问,究竟是哪一年代有了鱼丸,没有谁能够说个准的日子来。连江人做鱼丸不叫“做”,也不说制作,而是称作“打”。也许这个“打”出来的鱼丸特别可口好吃,让人口舌生津,在当地是人人喜爱的美食。
连江鱼丸之美味在于,鱼、粉、肉、盐四要素的有机结合,妙处在于,它们的比重没有定数,可谓因鱼而定。且看他们如何“打”鱼丸。通常是一尾三斤重的鱼,去头留尾,再弃肚刮鳞剔刺,剩下实鱼一半,然后,靠刀功削成片状,用调羮刮掉鱼皮,再用木制的锤子用力地锤打,将粉红色的鱼肉剁成糜状后,调以适量的淀粉和盐巴,再锤打再搅拌,直到把鱼肉与淀粉、盐分均匀地融合,才算是完成了打造鱼丸的“前功”,即鱼丸的“皮”功。一粒鱼丸可口与否,取决于“皮”功。
连江鱼丸的特点是,取材不一,口味众多。连江县13个渔业乡镇的150多个渔村几乎是一地一味,一鱼一味。马鲛鱼做的鱼丸,鱼糜嫩;鳗鱼做的,鱼腥味醇厚;带鱼做的,鱼糜松软、清香;而鮸鱼呢,鱼糜粗糙,肉质硬朗,却耐嚼;鲨鱼呢,肉质细柔,而粉用量大;大黄鱼,可是鱼丸最佳的皮料,其鱼糜柔嫩细腻,鱼味清香醇正,不腥不荤,嚼劲又足,仅食其皮,就让人回味无穷。还有鲳鱼、石斑鱼、鲈鱼等等,难以穷尽。比如,定海湾鱼丸,重鱼肉之味;北茭鱼丸,重皮之硬质;东岱鱼丸,倾皮之柔功;下屿鱼丸,则偏于质之结实;奇达鱼丸,着重于皮的细腻;县城的鱼丸,却求淡其鱼味;晓澳鱼丸,重馅之味;而“印象黄岐”的鱼丸,则讲究皮质与配馅的完美。鱼丸美食者也往往各取其爱。比如,有馅无馅的,喜大爱小的,重鱼轻粉的,嫌淡好咸的,在连江,总能找到一款你喜爱的可口鱼丸。
鱼丸的可口度除了“皮”功外,内馅至关重要。清朝的李蟠曾在一首赞美鱼丸之诗中写道“点化肴羹瑶台献,千载毛遂遗风留”,说的就是馅之美味。连江鱼丸所用的馅选取精瘦猪肉,或剁烂成糜,或切成粒状,再调以姜末、葱珠和酱油,有馅的鱼丸曾被称作“味中味”,意为鱼包肉。
尽管连江鱼丸多色多样,用材不同,鱼、肉、粉、盐比例不同,打法不一,大小不拘,但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纯海鱼制作,鱼质新鲜,皮实馅精,韧性十足,形状圆满,有的还晶莹如雪,它们不仅好吃耐看,还耐存。
连江,因了这个小小的鱼丸,引得天下美食家纷至沓来,赞赏有加。曾有诗赞连江鱼丸:丸子玲珑小,功夫如海深;食之味无穷,用心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