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救援人员正在居民家的阳台上捕蛇。 市消防救援支队供图
夏季天气炎热,蛇类活动频繁。进入6月以来,福州各地共接报蛇类扰民警情56起,较往年同期数量更多。
昨日,记者特意向福州市消防救援支队、省人民医院、福州市动物园了解了避蛇、防蛇、应急处理等知识,为大家呈上一份“防蛇安全攻略”。
家中避蛇有妙招
近期,福州市消防救援支队频繁出动解决“蛇登门”事件,从现场记录影像中可以发现,无论是住宅、便利店、鸽子棚,乃至幼儿园游泳池内,都出现了“不速之客”。
为什么一到夏天,蛇类便爱钻进室内呢?为何今年的蛇类扰民警情比往年多?
“今年天气热得早,蛇虫更活跃。”福州市动物园两爬馆负责人孙斌说,蛇是变温动物,天气变暖,蛇的体温也会升高,当温度过高,其体内酶的活性相应降低,行动能力就会减弱。因此,每年福州夏暑盛起时,蛇类便就近寻找阴凉潮湿的地方躲起来,这才经常出现误闯居民家中的情况。“有些人家里有老鼠、小鸟、家禽,会吸引蛇类前来觅食。”孙斌表示,家中的阴凉地、鼠禽聚集地均是蛇类喜留地带。
那么,市民应如何避免蛇类“串门”情况的发生呢?
“可以堵住墙洞、安装纱窗,并在角落、窗下等位置放置硫磺等有刺激性气味的物品,避免蛇类钻入家中。”福州市消防救援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市民如果发现家中进了蛇,千万不要贸然驱赶,更不要尝试捕捉,应第一时间报警求助或请专业人员到场处置。
该负责人还提醒,遇到蛇时,应采取两个策略:“走为上策”与“瓮中捉蛇”。
据其介绍,蛇一般不会主动向人发起攻击,除非它认为自身安全受到了威胁,所以遇到蛇的时候,不要惊动它,而应该缓慢退到安全地带。如果在室内遇蛇,在不确定蛇的毒性及危害性的情况下,居民要及时撤离房屋,并把门窗关闭好,防止其向室外窜,同时,迅速拨打求助电话,等待救援人员抓捕处理。
被蛇咬伤应注意什么?
昨日,记者从省人民医院(福建省蛇伤救治中心)急诊科了解到,近期被蛇咬伤的病人的确增多。据初步统计,5月以来该院共收治毒蛇咬伤病人54例,较今年1月至4月增加20例,较去年同期增加18例。
该院急诊科主任吴晖提醒,一旦被蛇咬伤,可以先用双氧水或者清水清洗伤口,然后尽快前往医院就诊,由专科医生判断和处理。他建议患者最好能带上咬人的蛇,或者拍下蛇图,让医生知道毒蛇品种,从而辨别是神经性毒素还是血液性毒素,以便对症治疗。
此外,在接诊过程中,吴晖发现,不少人被蛇咬伤后会有一些急救上的误区需要避免:
1.人被蛇咬伤后,不建议对伤口进行切割放血,这样容易诱发感染,导致后期伤口修复困难。
2.电视剧里,被蛇咬伤后,常常有这么一个情节,即身边的人用嘴巴吸毒。“不建议这样干!且不说嘴巴根本吸不出毒,还容易引起中毒。”吴晖说。
3.被蛇咬伤后,要用专业的方法捆绑肢体,才能避免蛇毒蔓延。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人存在捆扎太紧的情况,特别是一些人会用止血带、绳子、电线等捆扎,不仅扎得很紧还很久,容易导致肢体因缺血而坏死,最后被迫截肢。因此,吴晖建议,若进行捆扎,最好每隔20分钟左右放松3分钟至5分钟。
4.被蛇咬伤后,要尽快摘下首饰和脱去过紧的衣物,防止被勒伤。吴晖介绍,以前遇到过不少人手指肿胀,戒指摘不下,最后不得不求助消防人员。
5.被蛇咬伤后,不要自己乱敷药,更不要饮酒等,最好是到医院经过医生诊断后,再进食。
6.一些人会砍断蛇头,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用手拿,一个小时内,蛇头依然有可能咬人,且可能造成中毒。
对于如何避免被蛇咬伤,吴晖表示,大家到山林游玩,要避免靠近蛇容易出没之处,离草丛远一点。若进入深山草丛,要用棍棒开路,起到“打草惊蛇”的效果。此外,野外劳作时,身体暴露的地方也要做好防护措施。万一遇到蛇,一定不要去挑逗、惊扰它,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离开现场,慢慢移动即可。
福州常见的蛇有哪些?
“福州常见的蛇类不少,诸如赤链蛇、草花蛇(王锦蛇、黑眉蛇)等蛇类基本无毒,但眼镜蛇、眼镜王蛇、银环蛇、原矛头蝮、竹叶青等蛇类都有毒,目前福州过半的蛇伤案是原矛头蝮造成的。”福州市动物园两爬馆负责人孙斌表示,不同蛇类的作息时间、颜色、花纹均有不同,遇到剧毒的蛇类时应提高警惕,万分当心。
“毒性较大的银环蛇是夜行性蛇类,喜欢晚上在田间活动,所以夜晚出行一定要当心。”孙斌告诉记者,银环蛇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巴细长。其毒素属于神经性毒素,毒性强,一旦被咬应立刻就医。
而另一种市民需要提防的毒蛇是眼镜王蛇。“眼镜王蛇是日行性蛇类,喜欢在林地落叶堆里造窝孵卵,偶尔也会出现在人类家中。”孙斌表示,眼镜王蛇的毒素是混合毒素,且一次性注毒量大,被咬到务必在一个小时内就医。
孙斌提醒,千万不要故意挑逗蛇,一旦蛇被激怒就会攻击人,而眼镜王蛇等凶猛蛇类甚至喜欢追人,且速度非常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