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清。
相信不少人仍对小学课文《金色的鱼钩》记忆犹新。课文讲述红军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茫茫草地中,红军战士断炊多日,一位炊事班老班长为照顾3名生病的战友,把缝衣针弯成鱼钩,钓鱼煮鱼汤给战友吃,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最终倒在草地上。
老红军王玉清是《金色的鱼钩》里老班长的原型之一,但幸运的是,他走出了草地,后来还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诸多生死考验,为党和人民奉献了一生。
23日22时32分,戎马一生的老红军、原福州军区司令部顾问王玉清在福州逝世,享年102岁。今天,王玉清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O医院举行。
缝衣针带来的希望
1921年,王玉清出生在贵州威宁,父母都是本分的贫苦农民。迫于生计,1934年,他们举家逃荒到黔西县。
1935年11月,贺龙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解放了黔西县城,王玉清和父亲抱着好奇的心情去城里看个究竟。14岁的王玉清,目睹红军将粮食分给穷人,心中一动——这支部队不一样。在征得父亲同意后,他毅然加入红军队伍。
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短暂休整后,部队继续北上,王玉清和战友每人带着几斤炒面,挺进茫茫草地。进入草地没几天,他们就断粮了。
缺衣少食,加上草地气候变幻莫测,不少战士走着走着就倒下了。一天,疲惫不堪的王玉清坐在水沟旁休息,恍惚间瞥见水里有鱼。可他没力气,也不敢下去抓,因为好多战友陷入这样的水沟里,再也没有出来。
王玉清想起别在军帽上的两根缝衣针。他灵机一动,将针烧红后弯成钩、拴上线,果真将鱼钓上来了。“得到宝贝一样”的王玉清,把煮好的鱼汤分给身边的战友。后来,这个方法被许多战友借鉴,支撑他们走出草地。
解放军第一代炮兵
王玉清一生都在“长征”。1940年,他在百团大战中火线入党,5年后考入延安炮兵学校,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代炮兵,亲历了新中国的诞生与强盛。
解放战争中,他率部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屡立战功。之后,率领炮队随第四野战军南下征战,参加了湘赣战役、广东战役和粤中、粤东剿匪战斗。
1952年底,王玉清接到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命令。
1957年,他调任福建省军区炮兵部主任,之后参加“炮击金门”战役。王玉清曾任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福州军区炮兵司令员,为加强海、边防建设以及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倾注了大量心血。
1983年,王玉清从原福州军区司令部顾问的岗位离休。
王玉清育有5个子女。在小儿子王宁眼里,父亲很严格。20世纪70年代,他曾对子女“约法两章”:一是不以他的名义办任何事情;二是不能在他管辖的部队当兵。在王玉清影响下,5个子女也陆续参军。
一生最自豪四件事
戎马一生,王玉清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初心: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
1983年,离休后,他的“新长征”也开始了。老人每天坚持看新闻、读报刊,时刻关注家国大事,宣传党的政策方针。他还时常走进学校、部队、机关等单位,为年轻一代讲红色故事。
王玉清是本报的老朋友,是本报参与发起建设的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的重要支持者之一。《福州晚报》曾于2021年2月10日在头版刊发《王玉清:福州唯一健在老红军》。当时,亲友为王玉清举办百岁寿宴。王玉清在寿宴上致辞,纵论一生,坦言有四件事让他觉得最自豪最正确:“第一件事是出生于1921年,有幸与党同龄;第二件事是坚定不移跟党走;第三件就是与广东姑娘陈潮芳相爱70年;第四件就是有了5个孝顺的儿女……作为党员,我一辈子忠于党;作为军人,我作战勇敢,奋斗了一辈子。我对得起党,对得起国家。”
王宁说,父亲有一个心愿:活到106岁,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替牺牲的战友见证这一光辉时刻。父亲已不在了,但有幸的是,有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共同为先辈们见证这一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