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晚报  >> 第15308期 >> A06版 闽海神州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孔源传说散记 状元陈谨在惠州 责编

□史林折枝 


状元陈谨在惠州


林小龙

2023.08.22

  陈谨(1525-1566),字德言,号环江,闽县光俗里营田(今长乐营前)人,为营田陈氏第二十一世。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陈谨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他为文“温润淳雅”,为人“自持谦抑”,深受会试主考官、礼部尚书、大学士徐阶的赏识。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四月,明世宗命陈谨为副使,扈从广宁伯刘允中前往册封诸藩王、王妃。这不仅是国事,也是朱家大事,足见皇帝对他的信任。天命不可违,偏偏此时的陈谨不知是生了病还是交通受阻,慢了半拍,“拜命后期”,被御史所劾,贬为广东惠州府推官。

  尽管徐阶一再为之求情,却挡不住权臣严嵩的落井下石。陈谨没有怨天尤人,唯有自我救赎。

  惠州,地处岭南,明代文人眼中的蛮荒之地,山高路远,离京城何止千里。陈谨即将赴任的推官一职,别称司理,掌州府堪问刑狱事,虽为七品地方官,责任却很大。他想起恩师徐阶曾在福建延平府当过推官,便多次登门求教“理刑之要”,“至闻小民为吏侮法所苦,辄蹙然若身受之”。他对“小民”充满怜悯,对酷吏却深恶痛绝。

  风雨兼程,一路跋涉,当陈谨到达惠州时,已是翌年(1557年)草长莺飞的春天。

  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也曾贬谪惠州。

  此时,陈谨是访古者,他踏着“偶像”苏轼的足迹,“独上罗浮(今惠州罗浮山)作胜游”,思忆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畅快;泛舟惠州西湖,沉醉于苏轼对王朝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深情缱绻;信步于修葺一新的西新桥(苏轼始建),“若虹霓跨空,心窃喜之”;又“登白鹤峰,扣元妙观,徘徊古迹”。

  惠州白鹤峰有东坡祠,当年苏轼曾在此购地建宅。三月的烟雨中,感同身受、飘零之感忽涌心头,陈谨写下《谒东坡先生祠》:

  玉署词章百代雄,惠阳人士仰文忠。

  金莲曾撤宫中烛,白鹤长浮水上峰。

  池沼春云生丽藻,祠堂日暮锁垂虹。

  怜予同是飘零客,欲赋招魂愧未工。

  惠州人对初来乍到的陈谨充满敬仰与好奇,满城贤士皆以一睹状元风采为快。“温恭和易”的陈谨对来访者“晋接不倦”,“造门请业者无虚日”。

  他的随身行李中最多的便是几大箱书籍,他都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供阅读、交流。用今天的说法,这完全是公益性的“共享书室”。他的藏书让诸生们大开眼界,于是,借书誊写者络绎不绝。时间长了,有人甚至弄丢了书,等他升任要离开时,竟“索之不得”。对此,他始终面无愠色,众人无不服其雅量。

  对陈谨来说,公务自然是最重要的。作为州府的佐贰官,他明察秋毫,秉公执法,持平宽仁,克尽厥职。也正因有了这一次基层历练,徐阶感叹说,“天将使习民事以全其才,而大授之也”。

  陈谨,人如其名,言如其“字”,正如徐阶所言,“兹其所谓有德者之言欤”。在惠州,其嘉言懿行让他收获“粉丝”无数。

  从春暖花开到夏日蝉鸣,陈谨在惠州只待了不到半年,政绩卓著。爱才心切的徐阶,再次向吏部力荐。此时的内阁首辅、吏部尚书严嵩竟有悔意,动了恻隐之心,同意召回陈谨,迁南京太仆寺丞。

  惠州官民依依不舍,有人将陈谨的诗誊于扇子聊以寄怀。临别前,知府姚良弼、通判吴晋还请他撰写《重修西新桥记》,刻碑于西新桥头;再后来,碑记收入《惠州府志》,连同他的宦迹、以及他的两首诗,流传至今。

  清康煕二十六年的《惠州府志》中有这么一段对陈谨的评价:“可谓厚德君子矣!边幅脱然,白龙鱼服,遂制预且,哀哉!”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已升为右中允的陈谨丁父忧于家,家丁与士卒相殴。这位身着丧服、始终言语谦逊、以翩翩君子示人的朝廷命官出门调解,竟被误认为是平民,遭骄兵乱梃所伤后卧病月余而亡,真乃千古奇冤!

  第2133期

(全文共1537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