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晚报  >> 第15308期 >> A07版 兰花圃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有福之州 江海福韵”征文 闽江橘子红 福在仓山 竹岐船厝的春天 责编


闽江橘子红


孟丰敏

2023.08.22

  福州有市花茉莉、市树榕树、市果福橘。福州古今书籍中都有详细讲述茉莉、榕树的历史和栽种情况,但较少提及福橘。

  按照植物百科的说法,福橘是福建产的橘子,中国民间有过年吃福橘的民俗。福橘为我国橘类中上品,呈扁圆形,鲜红美观,皮薄汁多,甜酸适口,久有盛誉。福橘上市期在农历春节前后,由于色泽艳红、果香汁甜,又与“福、吉”谐音,寓纳福招吉、福寿吉祥之意,备受群众喜爱,成为春节活动的重要角色。

  上世纪50年代有一部老电影叫《闽江橘子红》。这部电影讲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福州秀丽的闽江边上,有一个产橘子的地方——百花洲。秋后,百花洲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情景。一对青年男女在橘农互助组工作中因为养护橘树而相助相爱的故事。百花洲在哪里呢?其实电影拍摄地就在近代名人严复的故乡阳岐村一带的闽江边。城市化进程中,花果之乡的百花洲只剩下了百花洲路。如今,福州闽江公园的北园和南园开辟了近500平方米的橘子林。每当进入果期时,公园还邀请亲子家庭参与橘子采摘体验。

  当年福州为何会拍摄橘子呢?福州人种植柑橘早在周朝时。周朝时,福州属扬州管辖。《书·禹贡》记载“厥包橘柚锡贡。”因为扬州要向朝廷进贡橘子,所以福州也开始种橘。唐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赐名方山为“甘果山”。因为方山(别名五虎山)盛产柑橘,方山的甘果即柑橘。柑橘的果皮即“陈皮”,能理气化痰、和胃药。方山寺曾制作方山露芽,是唐宪宗时期的贡茶。其实方山露芽成为贡茶,因为含有柑橘气味。至今方山寺旧址旁还有一片柑橘园。茶香与果香混合,不仅口感独特而且更有益于治病。传统中医指导人们治未病,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意预防和养生。方山露芽的种植和制作如此讲究,竟然不是为了满足口鼻的香味,而是为了养生。

  宋《淳熙三山志》记载柑橘,柑类有朱柑、乳柑、黄柑、罗浮柑、镜柑、石柑、沙柑、洞庭柑。橘类有蜜橘、朱橘、乳橘、踏橘、山橘、黄淡子、金橘、绿橘、宜母子。民国文史专家郑丽生说,明朝开始,福州称橘子为“福橘”。

  仓山区的阳岐村、百花洲、凤岗里与方山隔江相望,曾是花果之乡,区内多个乡镇盛产柑橘。听老人们说,百年前,从闽侯县白沙镇沿着闽江一直到仓山区洪塘村、建新镇、阳岐村、螺洲镇、盖山、白湖亭,江畔都种满了福橘。每当橘子红时,闽江两岸沿途仿佛挂满了明丽的红灯笼,十分赏心悦目。

  闽江边的阡前村也曾是橘园洲的一部分。阡前村背靠飞凤山,面临乌龙江。村小人口少,却是宋代赵氏贵族避难至此后的隐居地。赵氏重礼教,以曾任福州知州的南宋丞相、宋太宗赵光义八世孙的赵汝愚为荣。因此,赵氏人家的柱联上都写着“江南新望族,天子振家声”。高照的正面写“江南赵”,北面写“钦命正一品”。虽是帝王贵胄之后,却也不得不向命运躬身低头,在阡前村里务农。这里有橘林,还有一块茉莉园连着西浦头村望不到头的龙眼树林。当年做传统茉莉花茶的甘甜味就来自这橘子、龙眼、荔枝的冰糖味。与阡前村、西浦头村紧紧相依的是玉兰谷村。每当广植白玉兰树闻名的葛屿村、福州爱花人熟知的建中百花场的上雁村的白玉兰树林里花香四溢时,嘶鸣的蝉声就在橘子林中此起彼伏。西浦头堤坝外是透浦村的柑橘园,柑橘园旁还有一大片茂密的龙眼树林。树林里有一棵百年橄榄树王。溪流、河浦、花果林间的土路将这些村落连成一片神秘的村庄——凤岗三十六宅。闽江堤坝边还有一排壮大的老榕树荫翳着这宛若一块翡翠的江畔村庄。若非本村人,走进凤岗里便会在林间、村子里迷路。

  明代学者谢肇淛的诗歌《凤凰冈》:“橘园洲上露如霜,江树江烟望渺茫。布谷声声春雨后,荔枝十里凤凰冈。”橘园洲在哪里呢?《福州府志乾隆本》记载,洪塘江在城西,又称西江,其东为橘园洲。《竹间续话》记载:“南港二百零八乡皆产橘,洪江上流又有橘园洲。弥望千树。橘有数种,比常橘大而皮厚者为风橘;小而味酸者为金橘。酿橘为酒曰橘烧。乡人以橘为福州特产,称为‘福橘’。”这两本书的记载说明橘园洲就在今天的金山寺和兰庭西江月小区以东。如今这里还有橘园洲工业园、橘园创意广场,是对这一古地名的纪念。

  福州的橘农多,福州诗人也喜欢写橘枝词。最早写橘枝词的是南宋诗人叶适。他创作的《橘枝词》写道:“蜜满房中金作皮,人家短日护疏离。判霜翦露装船去,不唱杨枝唱橘枝。”说明福州脱离扬州管辖后,福州诗人想写自己的《闽中橘枝词》了。清代在福州任职的诗人江湜有《橘·九土贡由夏后氏》:“后来居上福州橘,压倒江陵与洞庭”。说明清朝开始,福州的橘子质量在全国第一。福州诗人写橘枝词也成为独特的文坛景象和盛事。

  1963年的冬天,郑丽生专门收录了橘枝词,并介绍橘园洲的具体位置在侯官县西郭外。每当果实成熟时,农民用竹梯倚树采摘果实。他说:“有清以来,吾乡先辈相继作橘枝词。乐操土风,扬其丽藻,且有莳植、采治、贩运以及地理、岁时之异尚,咸有事可征,足以补志乘之遗,备輶轩之采,则橘与橘枝词,又转为闽人所专美矣……”

  橘枝词的作者有谢章铤、郭柏荫、郑鹏程、陈寿祺、陈登龙等。

  郑鹏程的词中说“江乡风味荐天家,锡贡扬州比建茶。打鼓开船说供奉,威稜差逊荔支花。”可见当年种在江边的福橘进贡到宋朝皇宫,名气堪比著名的建茶。

  橘枝词写得最多的是清朝学者陈寿祺。他有《橘枝词》十二首,收录在《绛跗草堂诗集》中,其中也提及:“上元作桔灯,母以遗女,取吉祥意也。”还有“妾家生小傍江潭,江上逢郎好我甘。愿与郎心无变改,不随烟雨过淮南。今年三月橘花肥,传到鹭门秋较迟。红霞压担送郎去,霜冷问郎归不归。”不仅写出了种橘村姑对江郎的动人爱慕之情,还提到了三月橘花开,秋天把橘子卖到了厦门。其实当年“洪江江水平如油,洪江女儿不解愁。一夜溪船载春去,无端明月梦苏州。”橘园洲盛产柑橘、橄榄,常常也卖到苏州。

  福州作家冰心曾写了一篇名作《小桔灯》。文章虽然写的是重庆的橘灯,但福州除夕、元旦,大人会用赐儿女橘子。孩子就会用橘皮作橘灯,成为当地元夕的习俗。刘士棻的《橘枝词》就提到:“怀橘儿童乐事多,中堂赌唱橘红歌。果筐果子都装满,一个当中不少他。后街灯市最喧腾,大吉争将利市称。满店上元三五夜,学他颜色闹华灯。”诗中的“大吉”就是福州橘子的方言。

  张际亮的《橘枝词》中抒发的是对橘农生活的同情:“郎行淮北未能归,妾在江南泪满衣。寄与一双合欢橘,到时颜色也应非。烂柯空自笑王朗,谁看弹棋到橘乡。不见汉家旧官府,木奴个个阅沧桑。垂白韦家老大夫,莫劳三百寄姑苏。东南岁岁愁征税,橘户多应累讼租。”

  近代福州名儒谢章铤的橘枝词介绍了橘子的药性:“橘皮疏散能去风,橘络缠绵血脉通。但愿檀郎少疾病,年年长对橘灯红。”还有“风橘青青金橘黄。归家叩头献阿奶,阿儿学得陆家郎。”橘的品种丰富,比常橘大而皮厚的是风橘,小而味酸者为金橘。他还戏谑地说:“橘官无税可无忧,橘叟弹棋更自由。饮罢橘烧歌橘颂,积钱归买橘园洲。”用橘子酿的酒叫“橘烧”。

  清道光年间官至湖广总督的福州名人郭柏荫的橘枝词:“橘叶干时暖日烘,橘花落后怕秋风。得闲莫上洪山寺,倩汝溪边捉橘虫。”当年橘园洲与洪山寺、金山寺距离很近。

  闽江橘子红时,正如诗人郭龙光写的:“满村齐唱月光光,橘柚风来夜正凉。忽忆渠郎年少日,曾骑竹马过洪塘。螺洲西去是羊碕,橘柚村村傍水涯。满眼虬珠红欲坠,玲珑尤爱夕阳时。”

  种满橘子的橘园洲、凤岗三十六宅已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今属于仓山区建新镇。为了弥补《闽江橘子红》的遗憾,如今的闽江公园有了一片橘子林,使人忆起刘士棻的橘枝词:“金苞朱实艳如霞,早把新词唱永嘉。要唱橘枝词第一,自然福橘属侬家。凤冈冈里种千头,卅六宅里火齐浮。都作木奴平等看,大家偏说橘园洲。”

(全文共3138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