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橄榄丢过溪,对面依妹是奴妻。京鼓花轿定着了,是哥没钱放着捱。”听到福州这首经典传统民谣,眼前便会浮现出小桥流水的景致:在清清闽江边的一片橄榄树下,一群青年男女在劳作间隙嬉闹了起来,你方唱罢我来和,悠扬小调把相思寄予这小小一枚橄榄,顺着闽江,飘到海峡东岸,飘到世界各地。
我的舅公早年就远离家乡,旅居海外。多年后回来省亲,念念不忘的是去寻橄榄。店家推荐了多种口味的橄榄,他都不满意。当最后见到青橄榄时眼神都不一样了,像是老友重逢。放到嘴里一咬,脸上的皱纹瞬间舒展开来:“就是这个味!”
舅公跟我说,这是“福果”。“不是橄榄吗?”“是,但我们都叫它福果。”看到我一脸的好奇。舅公告诉我,就像现在福州的市树是榕树、市花是茉莉花、市果是福橘。因为橄榄是福州的代表性水果,也是一种市果,所以称为福果。
舅公对福果的特殊感情,让我不禁感慨。历史上,许多福州人选择背井离乡、过番越洋谋生。陪伴他们前行的记忆行囊中,总有一枚家乡的“福果”。
橄榄是亚热带特产,原产自中国南方,主要产地分布在闽江下游两岸,以闽侯、闽清两地产量最多。后传至两广、台湾地区,乃至东南亚各国。福州民间有“大暑啖荔枝”“白露食龙眼”“十月橄榄真值钱”的说法。而“桃三李四橄榄七”则是道出不同果树开始结果的年限,说的是橄榄要七年才能挂果,成熟期在每年的十月,产量也分大小年份。现在为了提高果实品质,许多果树做了嫁接。过去橄榄的品种不少,有“长营”“猪姆”“羊矢”“檀香”等等,“长营”最多,但相对苦涩;“猪姆”个大汁多,适合做蜜饯;“羊矢”个小但也较涩;“檀香”个小脆香,产量最少,药用价值也最高,早在唐朝就被列为贡品。唐白居易《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有句:“面苦桄榔裛,浆酸橄榄新。”
橄榄有非常典型的先苦后甘特点。清福州作家魏秀仁对家乡福果做了高情商的演绎:“饷郎橄榄两头尖,上口些些涩未嫌,好处由来过后见,待郎回味自知甜。”北宋王禹偁用《橄榄》做了教科书式的描述:“江东多果实,橄榄称珍奇。北人将荐酒,食之先犟眉。皮肉苦且涩,历口复遗弃。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
福果,有先苦涩后回甘的特性,蕴含“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民间又称之为“谏果”,陈衍《文笔山生圹记》就说其“圹旁一谏果大可荫亩”。《齐东野语》记载,橄榄是“谏果”“忠果”,因为它“始涩后甘,犹如忠言逆耳。”和历代忠臣苦谏的耿直性格类同。王禹偁《橄榄》诗,首次用来类比忠臣谠言。这一譬喻非常生动妥帖。
橄榄又名“青果”,因其从结果到成熟,果色始终是青色的。《本草纲目》记载橄榄味甘酸,性平,入脾胃肺经,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生津解渴之功效。橄榄的加工方式有“蜜渍”和“盐藏”等。蜜渍的橄榄被称为蜜饯,是孩子们最爱的口味。盐渍的橄榄称为“橄榄咸”,食之易开胃也刮油,用开水冲泡或炖汁还有消积化气的作用。橄榄炖肉也是福州常见的食疗做法,有舒筋活络之效。但说到独有的烹饪方式,还数把生橄榄锤扁,用福州特制的红糟腌制后上桌,这是老牌本土饭店的风味前菜,颇具特色。
初尝橄榄是淡淡苦涩,之后却是悠远的回甘和清香,这种欲扬先抑的反转滋味,是很让人惊喜的特殊体验,每个品尝过橄榄的人都忘不了。从小就听老人们念叨的“苦尽甘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是希望子孙后辈能通过刻苦奋斗去赢得鹏程万里。“福果”,即是因其为有福之州的特产,同时也有着幸福吉祥的美好寓意。特别是福州海外乡亲,他们说“福果”,就是希望记住家乡的味道,就是希望告诉后人不忘创业的艰辛,只要付出就有回报。通过这福气满满的称呼,传递着游子们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与祝福。
扫码可看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