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晚报  >> 第15329期 >> A07版 闽海神州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辛弃疾任职和点赞的福州(上) 话说“金斗桥” 责编

□史林折枝


辛弃疾任职和点赞的福州(上)


危砖黄

2023.09.12

  800多年前,辛弃疾曾来福州任“市长”,但不止是“市长”。

  辛弃疾生于1140年,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率军归宋。此后约二十年,他仕宦东南及湖湘、江西等地,1181年冬被罢官,退居江西上饶。

  辛弃疾在福州为官约两年。1192年春,辛弃疾由上饶赴福州任福建提点刑狱。是年底,奉召赴临安行在,第二年(1193年)秋,受命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知州,相当于今天的市长。辛弃疾当福州“市长”仅一年,1194年秋被弹劾罢职,重回他在上饶的旧居。

  一

  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冬,退居上饶长达十年的辛弃疾(1181年冬他在江西安抚使任上被弹劾罢职,改任浙西提刑而未赴任就收到罢免令),总算没被彻底忘记,获命出任福建提点刑狱。

  对于福州,辛弃疾并不感到陌生,他知道福州别名“三山”。早在1189年,友人徐安国赴任福建路安抚使司干办公事,辛弃疾欣然作词为之送行:“……诗酒壮,江山笔。松菊径,云烟屐。怕一觞一咏,风流弦绝。我梦横江孤鹤去,觉来却与君相别。记功名万里要吾身,佳眠食。”这是辛弃疾对友人的安慰和勉励,也是他自己心怀江山、寄情诗酒的心情的写照。

  辛弃疾不仅与福州官员有相识者,他与福州名士亦有相知者,郑元英就是其中的一位。郑元英,福州西门外文山人,曾于淳熙十一年入蜀为官,在蜀不过二三年,携书而归,建巢经楼以藏。巢经楼可以说是当时的私人图书馆,但它已经具备了公共图书馆的功能,其书籍可供人阅览,尚友斋是它的阅览室。辛弃疾应郑元英之请,为其藏书楼赋词两首,一首是《归朝欢·寄题三山郑元英巢经楼,楼之侧有尚友斋,欲借书者就斋中取读,书不借出》,另一首是《玉楼春·寄题文山郑元英巢经楼》。他在《归朝欢》中点赞道:“记斯文,千年未丧,四壁闻丝竹。”“试问辛勤携一束,何似牙签三万轴。古来不作借人痴,有朋只就云窗读。”

  绍熙三年(1192年)春,辛弃疾从上饶启程赴闽任职,写下一首《浣溪沙·壬子春,赴闽宪,别瓢泉》,词中有句云:“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朝来白鸟背人飞。”壬子,即绍熙三年(1192年)。辛弃疾上饶铅山旧居有一处泉水,泉池形状如瓢,名瓢泉,所以词题云“别瓢泉”。

  二

  赴福州的途中,辛弃疾在建阳会见了老友朱熹,并向朱熹“问政”。《朱子语类》卷132《中兴至今日人物》载:辛幼安为闽宪,问政,答曰:“临民以宽,待士以礼,驭吏以严……”

  踏进福州的土地,辛弃疾心里是想着施展一番作为的。乾隆《福建通志》卷29《名宦》称辛弃疾与蔡襄、赵汝愚等人在闽地有“补偏而救弊”之功。

  在福建提刑任上,辛弃疾行事雷厉风行,严格要求下属奉公守法,对百姓的诉狱之事,则多宽厚处理。这就是朱熹说的“临民以宽,驭吏以严”。官方评述他的政绩说“谳议从厚,闽人户知之”。他还曾委任上杭县令鲍粹然全权处理汀州疑狱。

  除了日常的司法和地方治理,辛弃疾花了很大的精力去调研推行“经界”和改革“盐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年九月,福建安抚使林枅病亡,辛弃疾以提点刑狱兼摄安抚使之职。所谓“经界”,就是核查土地、均定赋役,使占地与赋役相匹配。关于“盐法”改革,辛弃疾注意到食盐官运官销一刀切的弊端,主张改行钞盐法,允许商人用钱买钞,凭盐钞至产地领盐运销。

  辛弃疾渐渐熟悉福州的风土人情,也喜欢上了福州。工作之余,他写下了吟咏福州的深情词章。

  他对曾经“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并主持疏浚西湖的赵汝愚颇为推崇,时有词作流露追怀之情,如《贺新郎·三山雨中游西湖,有怀赵丞相经始》。此词作于辛弃疾任福建提刑的当年夏天,其时赵汝愚未为丞相,丞相之称系辛词编集时所追改。词中有一句“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这是辛弃疾对福州的热情点赞,已经成为吟咏福州西湖的名句。

  又如《水调歌头·三山用赵丞相韵,答帅幕王君,且有感于中秋近事,并见于末章》。 所谓“赵丞相韵”,指赵汝愚于淳熙十年(1183年)治理福州、疏浚西湖之时,曾赋词《水调歌头》一首,该词今已不存。所谓“中秋近事”,指闽帅林枅突然病逝之事。词中说:“说与西湖客,观水更观山。淡妆浓抹西子,唤起一时观。”这也是辛弃疾对福州西湖的点赞。

  三

  绍熙三年(1192年)冬,辛弃疾奉召赴临安行在,入朝奏事。

  他在《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词中写道: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陈端仁,即陈岘,闽县人,状元陈诚之之子,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士,先后任平江守、两浙转运判官、福建市舶提举,淳熙九年(1182年)在四川安抚使任上罢职归乡。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当时免官居家的陈岘为他设宴饯行。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典出《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典出《归去来兮辞》:“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又见黄庭坚《登快阁》:“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这都是辛弃疾淡泊名利富贵的性情写照。

  到达临安后,辛弃疾受任太府卿,他给光宗上过两篇奏折,一篇是军事方面的《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疏》,一篇是施政方面的《论经界钞盐札子》。《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疏》说:“故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必然之势也……陛下胡不自江以北,取襄阳诸郡,合荆南为一路,置一大帅以居之,使壤地相接,形势不分,首尾相应,专任荆襄之责……愿陛下居安虑危,任贤使能,修车马,备器械,使国家屹然有金汤万里之固,天下幸甚,社稷幸甚。”《论经界钞盐札子》说:“天下之事,因民所欲行之,则易为功。漳泉汀三州皆未经界,漳泉民颇不乐行,独汀之民,力无高下,家无贫富,常有请也……”

  从这两篇奏折来看,此次辛弃疾奉召赴临安行在,大概是因为辛弃疾在军事上既有战略眼光又有实战经验,朝廷想听听辛弃疾对于局势的看法和意见。同时,辛弃疾也有福建的政务和民情需要向朝廷报告。后来朝廷委任辛弃疾为福建安抚使,主持福建军政,处理福建事务,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那时候,地方时有事变,安抚使应急处变,负有专责,辛弃疾多次被朝廷派为地方安抚使,为朝廷灭火。

  早在乾道六年(1170年)夏,辛弃疾(在建康通判任上)也曾被召入都,期间写下多首词作,包括次年元宵节写下的流传千古的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但这次到临安,大半年时间,他很少作词,大概心情大不如前了,熟悉的人、可以产生共鸣的人也少了。

(全文共2801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