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晚报  >> 第15335期 >> A07版 兰花圃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台江码头的变迁 一方福地是南台 后福“燕”福长 责编


台江码头的变迁


江枝铃

2023.09.18

  微风徐徐,华灯闪闪。我漫步在解放大桥上,放眼闽江两岸,只见高楼林立映江面,霓虹异彩照粼波。

  走进闽江之心的茉莉大街,这是历史上台江码头的区域。我家住在瀛洲河畔,离码头比较近,因此经常到这一带观赏江边风景。台江码头曾经被福州人称为“金外滩”,虽然这里不如上海滩寸土寸金、繁华优雅,但自有虾油味的商贾云集与市井风情。它站在时代的潮头,见证了台江的沧海桑田。

  台江码头的第一第二码头最靠近解放大桥,上游水流下来经过桥墩阻挡后会形成回流旋涡,这种平缓的水势很容易成为鱼儿的聚集地,所以钓鱼爱好者会在这片区域垂钓。特别在夏天,到江边既可钓鱼也可乘凉。我父亲是钓鱼迷。为了能到江中钓鱼,他与几位邻居一起凑了150元,从龙潭角牵回一条小舢板。我母亲因为此事有些不悦,毕竟当时家里并不宽裕,但这气很快就消了,因为有小舢板之后钓鱼收获明显增多,有时可以解决两三天的桌上荤菜,这样就节省了母亲的当家成本。

  我从小受父亲的影响,也经常在第一第二码头一带垂钓兼纳凉,平时常钓的是鲫鱼、鲤鱼和小白刀,洪水时上游会冲下来鲢鱼、黄甲鱼和河虾,最不景气时还可以钓“满蟹”和“螃蜞”。收获虽然不多却也乐在其中,陪伴我度过童年时光。而这个兴趣如今也延续下来,估计我退休后还会重返码头,重拾旧趣。

  第三第四码头则牵系着我的轮船情。我伯伯是市交通局所属客运公司的客轮机修师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往上游去闽清、永泰,走下游到马尾、连江都是坐客轮出行方便。伯伯会隔三差五带点连江海鲜或闽清山货给奶奶品尝,因为奶奶常住我家,所以我也沾了光。希望伯伯常来既是奶奶的心愿也是我的期盼。

  第三第四码头多是停靠客轮,记得当年春游秋游去马尾罗星塔和连江青芝寺都是坐这客轮去的。偶尔会恰好乘上伯伯所在的船,每到这时我的书包里会增添两三块蛋糕,游玩的兴致会更浓,路途就更开心了,因为除了看山踏水,还会收获同学们羡慕的目光。

  可惜伯伯在快退休时意外离世,那时我还小,不怎么懂事,与伯伯没有更多的交流,但我从伯伯赠送的蛋糕里品出了一份浓浓的亲情,回味至今。

  第五第六码头是我和妻子的牵手处。我们俩认识于台江区图书馆,她在那里工作,我被她的气质吸引,便成了图书馆的常客,两个人顺理成章交往起来。下班送女朋友回家是那个年代的恋爱铺垫,她家就在第五、第六码头的交界处。记得当时的第五第六码头主要作为货轮的卸货点,车船繁忙,有铁皮船也有木制船,货物以食品居多,日用品次之,再有就是建筑材料了。接驳的车辆多是小货车和木板车,人力搬运工来来往往地忙碌着,好一派商贸繁荣的景象。

  下班路上,我们有时会去街边小吃店吃锅边油条,然后再到码头兜风看江景,听江水拍岸,观江舟灯火。一年多的压马路,原先是石条的江滨路变成了柏油路,码头提升成了江滨公园,民房改建为元洪大厦,我们俩也从牵手走进了婚姻殿堂。

  台江码头更是农副产品的集散地。上世纪80年代初,码头堤坝内的许多居民把一楼住屋租给生意人摆摊设点,自己家人挤到二楼,或再搭建阁楼。由点到线再形成面后,就逐渐演变为农贸市场。由于水上交通便利,农贸市场渐渐从零售为主变为批发为主,附近原居民搬走了一大半,把房子出租作为仓库或店面。到80年代中期走向鼎盛,五区八县甚至省内的生意人都到台江码头农贸市场进货,而市场的价格变动也成为农副产品价格的晴雨表,备受关注。

  台江电影院到台江百货这段对应的是第一二三码头,堤坝内也形成日用品销售一条街,以晚上摆摊为主,时称“北仔街”。于是台江码头堤坝内外形成进货出仓、前店后库、上家下店的繁荣景象。直到80年代末筹建了室内台江农贸市场(建海新村一楼和架空层),才将台江码头农副产品市场和江滨路(北仔街)日用品市场都搬迁到室内,室外市场逐渐弱化,90年代元洪城拆迁时基本消失了。

  台江码头的变迁既见证了台江区商贸的发展历史,也留下了我童年、青年乃至成年的心路记忆。多年来,我闲暇时还会经常到码头走走停停,听闻潮声,驻足观钓,追寻船影,凝望碧波。感受着码头的呼吸、台江的脉搏。如今,台江码头已成为“闽江之心”的亮点,与青年广场相连接,华丽转身,焕发异彩。可谓:思旧繁华落尽,抚今璀璨夺目!

(全文共1727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