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报概念是华夏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福的造字意义是什么?
从其最初字形可以看出,是人双手捧奉酒尊以祭祀,对象是天地神祇、祖宗神灵。所以,福的初始意义是人们祭祀以求神灵赐福降祥。
祭祀祈福是华夏民族的一大创举,表明他们已经脱离蒙昧和野蛮状态,萌生文明的意识。他们从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体认到:是天地自然给他们创造一切,提供所有生活资料;他们也不能忘记是祖宗给予他们以生命、智慧和力量,即使死后,其灵魂依然伴随左右,护佑自己。为了感恩天地鬼神,于是定期供奉酒醴、花果、食物,以表达敬意和孝思。
华夏族群祈福的思想表明,福祉观念是他们的原初意识,因而成为华夏文明的原始基因。福文化基因的出现,据记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考古发现证明,这种观念至迟出现在六千多年以前,而且广泛分布于华夏大地的各个区域。如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发现有6300多年前的祭祀“天坛”,面积巨大,其外围环卫的城墙遗址则更加巨大;陕西神木的石岇文化遗址,也发现有5000多年前的大神坛;西安半坡文化遗址距今有6000多年,其他如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福建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等也都在5000年以上。可见早在五六千年以前,华夏大地上已出现众多的原始文明,它们像满天星斗般闪耀在中华大地的历史天空。
古人最初对福祉的理解和祈求是从自身理想和需求出发的,如《尚书·洪范》篇载,五福指“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据载这是商周之际智者箕子据大禹的“洪范九畴”所提出的,后世对福祉作了许多演绎阐释,“福”遂成为华夏民族普遍追求的良好意识形态。
福的文化内涵十分深厚,这从它的组词中可以看出。常用的词性是名词,表示个人自身满足、顺遂的各种幸福感受,如口福、眼福、耳福、福利、景福、万福等,古人用一句话概括,称“福者百顺之名”,可见是个人的生命感受。常用作形容词的有福分、福气、福果等,代表含有福成分的事物。福还作为动词化使用的,如福佑、福庇、祝福、谋福、造福、徼福等。福的广泛应用表明它切合人们的需要和期望,能满足人们的生理与心理需求。福祉是人们普遍向往和追求的事物,不论能否实现,都能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因而成为泛化的意识形态。福文化遂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意识形态;福祉的观念给奋斗者带来希望,让想望者有着慰藉,它如同阳光照亮华夏民族文明的天空,如同空气供民族群体自由呼吸。福文化既是抽象的概念,也是具本可感的知觉。
福文化从最初萌生到后世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人们对福祉观念的热衷,是由华夏民族特殊的社会背景决定的。首先,华夏大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耕社会,在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的华夏族众,大部分地处亚热带气候,又有长江、黄河、汉江、淮河以及珠江、新安江、闽江等无数江河的沃灌,农业耕作十分发达。考古证明,我国南方地区最早在一万年前就发展起稻作农业,北方中原各地在八九千年前就已发生粟黍的农业。可见华夏民族稻粟种植的历史已经十分久远,生业形态自远古以来就以农耕为主,这是他们认为最为稳定可靠的维生手段。因此,华夏族群历来敬畏自然,注意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早在《孟子》一书中就讲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汙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反对乱砍滥伐、过度捕捞,倡导生态平衡、资源保护。这成为农耕民族的优良传统。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自然条件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些在上古社会的人们看来是人力所难为,只能求诸天地神灵、祖宗先人,这就是他们崇拜自然神和鬼神的思想根源,由此而有了庄重而肃穆的祭祀活动。
从自身的生存和生活需要出发,先民们祈求、祝祷的应是生命安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消灾除患,这些都是他们祈求天神地祇、祖宗鬼神赐福降祥的基本内容。这些也就可以理解三千多年前,传说中的箕子对周武王讲的治国方略“洪范九畴”中的五福,都是关于个人终身追求和修为的目标。当然,祈望是一回事,努力实现目标又是一回事,农耕民族相信努力耕耘才有收获,深知“稼穑之艰难”,因此锻造出勤劳、勇敢、智慧、创造的优良品格,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正是由于福祉思想和福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蕴涵着华夏民族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赞颂,特别是用以表达对自己所亲爱敬仰的人的良好祝愿,因此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社会理想。
华夏民族之所以产生福祉观念和福文化,另一个社会条件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据研究,儒的群体出现是缘于祭祀祈福活动,因为上古时代王室、贵族的祭祀占卜活动,都需要专业的巫、史、卜、祝或贞人参与主持或辅助,都需要对占卜结果的“神灵”启示进行解读或诠释。这些专业的宗教神职人员就最初的知识群体,由于社会政治变故,他们流落到民间,成为后世儒家或诸子的初祖。
据记载,周公曾经“制礼作乐”,为的是规范上层人物的祭祀活动和政治活动,乃至规范民间社会生活。“礼别尊卑,乐殊贵贱”,上古社会是血缘统治,实行“世卿世禄”制度,非礼乐无以节制贵族的朝仪、祀典乃至日常生活。后世儒家的仁、礼精神也由此发端,福文化和福祉祈求中的人文理念也含蕴在其中。孔子绝少言福,这与他平时“不语怪、力、乱、神”的宗旨是一致的。他专注于人世间现实的知识教育与道德说教。
正是由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者流的坚持,在古代农耕社会中,延续了几千年的政治教化、礼乐教化、道德教化,塑造了一个勤劳勇敢、善良坚忍、文明诚信的中华民族。孔孟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道德和“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待人接物准则,成为千载良训,培养出无数志士仁人和君子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