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晚报  >> 第15362期 >> A07版 兰花圃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父亲是屋顶 涵养张力 责编

□亲情记录


父亲是屋顶


吴尧生

2023.10.15

  与故乡风景秀丽的水口遥遥相望的是麦畲屻延绵起伏的山岭,山岭最高处的几棵苍松下,是我父亲长眠的地方。每当我走近那里,就会被一种静穆安详的气氛所笼罩,一如置身于深深的父爱中。山风轻弹,松涛细语,好像慈父的轻轻呼唤。这亲切的声音,不论我走到哪里,都会有心灵感应,都能唤起我深深的怀念。虽然,父亲在1994年就离开了我们,但是,只要我一想起父亲,往事就历历在目。

  父亲吴运荣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生清苦。父亲的童年、少年是在物质的极度贫乏和长者们的呵护下度过的。由于贫困,父亲无法上私塾读书,《家居使用》和《人家日用》等启蒙读物都是跟小伙伴盲读唱书歌学会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的大伯父、大伯母、祖父、祖母、伯婆、伯公先后过世,六个长者的后事皆由父亲亲自操办。父亲不仅赡养、送终了六位长者,同时还拉扯我们五个子女长大成人。

  父亲去世的时候,我们悲痛欲绝。尽管父亲把崭新的楼房留给了我们,把年迈体弱的母亲留给了我们,把尚未成家的小妹留给我们,把家庭的重担留给了单丁独子的我。

  父亲是屋顶!

  当我真切地体会到包含了人世间最深敬意和感激的这五个字的内涵时,父亲已经与世长辞了。世界上的许多东西,当你拥有它时,你往往会忽略它的存在;一旦失去它时,你才会深切地体会到它的珍贵。当我失去父亲的那一刻,除了巨大的悲痛笼罩心头外,第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自己仿佛站在一座坍塌了屋顶的残垣断壁中任凭风吹雨打。自己过去一直生活在父亲的荫庇下却浑然不觉,尽管父亲仅仅是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给我提供的也只能是极其简陋的“茅草屋顶”。但是,直到父亲去世,我才深感那“茅草屋顶”尚可遮阳挡雨的弥足珍贵。如今,父亲走了,许多过去不必去考虑,轮不到我抛头露面的大事、小事就全靠我去独立支撑了。

  遗憾的是,这辈子我再也无法孝敬父亲了。可以宽慰的是,父亲62年的人生历程,已经为他的儿子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人生经验。

  父亲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他认得的几百个常用字也是在扫盲夜校里学到的。但是,他始终认定子女不读书是不会有出息的。他常用“生子不读书,不如槽头养大猪”的俗语告诫我们。为此,他和母亲勒紧裤带送我们上学。我的四个姐妹,一个读完初小,一个读完高小,两个念到初中毕业。而为了培养我,他们更是煞费苦心。

  记得我上小学时,父亲就开始以岳飞以锥画沙、曹植七步吟诗以及我高祖父兄弟俩双双中秀才等故事教育激励我,并手把手地教我读《人家日用》《家居使用》等古书。我能认识一些繁体字,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70年代初期,我在离家20多里的公社所在地曲溪念初中。那时生产队社员靠吃“回销粮”和杂粮度日,正值发育期的我,整天都觉得肚子饿。父亲为了保证让我每天能吃上一斤大米,自己长期以地瓜片、蕉芋渣、花生枯等杂粮果腹,以致闹下了胃病。那时我家劳力少,为了多攒工分维持生计,“旱鸭子”的父亲,竟然加入了生产队放竹排的行列。有一次他不慎落水,幸有同伴搭救才捡回一条命,至今想来还令人心有余悸。由于长期的水上劳作,父亲从此得了支气管哮喘。为了报答父亲,我下决心要认真把书读好。

  1974年秋高中毕业后,我作为回乡知青,当了两年半民办教师。“四人帮”垮台后,广大社员推荐我上大学,通过加试被福建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录取。接到入学通知书的那一天,父亲比我还高兴。他喃喃地对我说:“尧生,你终于考出去了!”尽管这是一所省级中专学校,但能够成为“文革”以来全村第一个升学的幸运者,怎不令父亲高兴呢?

  至今,我也忘不了,脊背微驼的父亲挑着书箱和被褥为我送行的情景。是他挑着这担行李送我上初中、高中、当民办教师和上中专。每次与父亲同行,父亲总是反复地叮嘱我:学习要刻苦、为人要诚实、交友要慎重、做人要正直等为人处世之道。送我到曲溪乘车去厦门上学的那天,父亲把几个橘子和千万个叮咛塞进我的挎包。当汽车马达发动的时候,我挤到车窗前与父亲挥手告别,这时,我惊异地发现父亲的眼角挂满了泪花。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背井离乡从不忧愁,艰难困苦从不悲观,一贯刚强自信的父亲竟会如此儿女情长!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父亲流泪,这一幕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毕业后,我本可以分配在厦门,但为了照顾父母我还是回到本县工作。80年代末,因为我内弟的一个事故,我受到影响。当时我曾一度心灰意冷,但为了避免给父亲增添不必要的烦恼,我一直未把真相告诉他。他知道后特地进城安慰我:“大丈夫能屈能伸。没做亏心事就不怕鬼敲门。你还年轻哩,遇事要冷静、慎重,不能意气用事。人生的路还长着呢!”父亲的抚慰给了我很大的鼓舞,终于使我放下包袱,走出了痛苦的沼泽地。

  父亲一生十分节俭,对自己,他到了不能再吝啬的地步,除了晚年做了几套新衣外,印象中他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衣服;一个中山表也还是我淘汰的,可他一戴就是10多年。但是,花在子女学习、生活上的钱,只要他力所能及的,他都很大方。父亲一辈子向别人索取的很少,付出的却很多。“与人为善”是父亲对我们的一贯教诲,也是渐渐长大成人后的我为人处世的准则。

  蓦然回首,我看到,从说话的声音到走路的姿势,还有身材和五官,还有习性和灵魂,我都酷似他。我还发现,无论是成功或是失败,我都摆脱不了他对我一生所注入的遗传基因。父亲忠厚正直,疾恶如仇,他以此建立了他的人品和德行,但也由于容不下看不惯的人和事,或直陈己见,而无意中得罪了一些人。他常说:“人正就不怕影斜,自己说自己好没用,要别人说你好才算数。”父亲去世后,许多乡亲、戚友前来祭奠,人们想到他生前的好都不禁感叹唏嘘:“好人哪,可惜走得太早啦!”

  父亲卑微却崇高,我为有这样的父亲而倍感自豪。

(全文共2341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