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晚报  >> 第15379期 >> A07版 闽海神州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福州贡茶 责编

□史林折枝 


福州贡茶


岫云

2023.11.01

  中国古代地方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享用的茶叶称为贡茶,一上“贡茶”,茶叶身价倍增并受到追崇。古代福州有腊面茶、方山露芽茶、茉莉花茶三大贡茶。

  腊面茶

  腊面茶最早出现于唐朝,与橄榄列为宫廷贡品。天祐二年(905年)唐哀帝李柷诏书:“福建一道,远在海隅,尝勤土贡……颇其劳役往来……每年但供进腊面茶外,不要进奉橄榄子,永为常例。”自此,福建才专进贡腊面茶。

  “福州贡腊面茶,盖建茶未盛前也,今古田长溪(闽东)贴近宁地,也能采造。”北宋宗嘉祐五年,欧阳修、宋祁等合撰《新唐书·地理志》,说明福州腊面茶的入贡,要早于建州的茶。陈椽在《茶业通史》一书中也指出,“福州的茶叶在唐朝就闻名全国,建州茶叶到唐末宋初才出名”。

  福州蜡面茶是绿茶饼,在潮湿的环境中,为了保存这种饼茶,人们在饼茶上裹上蜡,因制成的茶饼光润如蜡,加之饮用时需将茶饼碾碎、烹煮,茶汤如乳泛汤面,似熔蜡,故而得名蜡面茶,或称“蜡茶”。

  王祯著《农书》记载蜡面茶制作工艺:“蜡茶最贵,而制作亦不凡。择上等嫩芽,细碾入罗,杂脑子、诸香膏油,调剂如法,印作饼子,制样任巧。候干,仍以香膏油润饰之。其制,有大小龙团、带胯之异。此品惟充贡献,民间罕见之。始于宋丁晋公,成于蔡端明间,有他造者,色香味俱不及。”

  唐、宋时期宁德西乡天山茶区已有产制蜡面茶,成为历史上的贡品茶。蜡面茶属于蒸青绿茶团、饼茶。外形有方形、圆形等多种形态的团块状。叶蒸熟后保持绿色,茶面色泽光莹。

  宋代时的蜡茶除了御用外,皇帝有时会将贡品蜡面茶与一些珍贵药物一同赐予臣僚,合称为“赐茶药”,还有一部分是作为礼物赠送给辽、金、西夏以及海外的高丽诸国。

  清魏杰《茶洋山》诗:“孰意高山处,宽平万亩园。武夷茶可种,石鼓岫同尊。路险人难到,溪分水有源。前朝停厥贡,此地古风存。”道出朝廷达官贵人念念不忘福州贡的腊面茶,是用鼓山“半岩茶”加工而成的一种“团茶”。

  福州东郊闽江入海口的鼓山,山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岩秀谷幽,花香果硕,气候温和宜人,土壤肥沃,适宜茶叶种植和生长。明朝《竹窗杂录》记载:“鼓山灵源洞之后,居民数十家,种茶为业,地名茶园。产不甚多,而味清冽。”

  鼓山茶园与唐末五代十国时的闽王王审知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福州掌政期间,王审知非常重视茶叶的种植,大规模开发福州茶园,包括鼓山茶园。他把犯人集中到鼓山种茶,由涌泉寺僧人负责监管。《榕城考古略》载:“相传闽王创寺时,人有罪,谪居于此,使之种茶。”清魏杰《吸江兰若废址》记载:“一名舍利窟,俗呼笊篱窟。唐闽王创涌泉寺时,民有罪者,令其效力于寺。役满无所归,遂居此。其子孙衰替,仅存一二家,种茶为生,此处故号茶园。”记述的正是种茶这件事。犯人多了,还把种茶面积扩至鼓岭的茶洋一带。

  也许是佛法过于强大,鼓山的罪犯居然没有逃走的,他们种茶积德,以茶养心,置身山水之间,性情大变,精心耕作,把茶树一棵棵都种在了鼓山半山腰的悬崖峭壁上,茶树倚岩而长,得名“半岩茶”,又称“傍岩茶”,“傍”即附着意思,福州方言“傍”谐音“柏”(bó),所以又名柏岩茶。

  在岩层“傍”岩石而生的茶树,生命力强盛,少有阳光直接照射,纯为天然雨露滋润长成,特有岩骨花香“茶味”,色淡而芳香,沁人心脾。用鼓山龙头泉之水冲沏此茶,芬芳气味久留齿颊。据说这种茶条索细短,汤色浅黄如雏鹅绒毛,初入口似觉平淡,回味起来则鲜爽甘醇。

  明清时期,鼓山半岩茶发展到鼎盛,清代黄任《鼓山志》载:“王敬美督学在闽,评鼓山茶为闽第一,武夷、清源不及也。”清代周亮工在《闽小纪》中也谈及:“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也。”

  明代诗人陈鸣鹤指出鼓山古茶园地理位置:“磴险林深一径斜,忽闻鸡犬见人家。半岩结屋还依树,疏竹围园尽种茶。”古茶园在鼓山今梅里景区的舍利窟、芙蓉溪一带。

  在唐代,闽县尉的官厅就曾命名为“茶山馆”。唐元和八年(813年)刺史裴次元在城内冶山立了一块石碑,碑石勒文“芳茗原”,说明今日冶山一带,古时全是茶园。鼓山登山古道走到半山亭,继续走500多级台阶,就抵达附近有茶园而得名的“茶亭”,原址经风雨侵蚀早废弃了,右边建造上下两层“圆通庵”(现为观音亭)。无论是古道上茶亭遗址和记茶事石碑,都承载着鼓山悠久而厚重的茶文化。

  闽王王审知还鼓励开办制茶厂。据记载,当时官焙有38处,民焙1336处,茶叶产量多,质量高。晋安的茶会地名就是由焙茶场演变而来,“茶会村”,原名“茶焙”,有河,称“茶焙浦”。《三山志》说:“福州崇贤里的茶焙浦,三百一十丈,宽丈二,深六尺。”“茶焙”是古代福州焙茶作坊的所在地,上通北岭和鼓岭,岭上的茶农把采摘的茶叶挑到这里烘焙加工制茶,然后经“茶焙浦”运到福州城内再外运。因福州话“焙”与“会”字谐音,“茶焙”被改为“茶会”。

  方山露芽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时贡茶地区计有十六郡,长乐郡所贡为方山露芽茶。”933年王延钧在福州称帝,国号“闽”,改福州为“长乐”。这时“长乐”,不是指今长乐区,而是福州。

  方山,在福州市南郊,“闽侯县尚干镇,海拔近千米,四面如城墙,遥望端正方形似桌几,故名;侧看山形似五只虎,故又名五虎山”。

  北宋《太平寰宇记》载:“方山,在州南七十里,周回一百里,山顶方平,因号方山。”

  唐朝《国补史》及陆羽《茶经》都记载,方山又叫茶峰山,所产露芽茶,列为全国贡品茶十四品目之一。《茶经》称此茶“产闽县方山之阴也……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方山露芽生长在方山寺周围,为方山寺庙所种。

  宋梁克家《三山志》载:“方山寺,清廉里,陈天嘉元年置。山在州南重江之外九鼻,东向正北,遥望突兀端方,直下数千尺,故名,州治南有三案,是山峭拔秀碧,又出二峰顶上,真一郡壮观,上有阿育王塔,因而建寺。”明王应山《闽都记》载:“山之阴有峰,逆驰而西,日黄岩,上有阿育王塔,旧有方山寺,陈天嘉元年建。”

  唐宋时期,从福州往南去福清方向驿道,要坐船到方山古渡,再上岸翻过方山(五虎山),必须经过位于交通要道上的方山寺。据传,方山寺在唐宋时期最为兴旺,有僧众两千。在唐代,有一名叫怀恽的高僧,名播四域,为一代名僧。元和三年(808年),唐宪宗李纯诏其入京都长安麟德殿传经时,他住在章敬寺,人们尊其为“章敬国师”。

  一次怀恽高僧讲经罢,皇帝请他喝茶,问:“这茶,好吗?”他品了一口,不经意地直说:“这茶不及方山茶。”皇帝不相信,口谕赶快送来。方山的特产露芽茶随之传到京城。自此,方山茶成为“贡茶”,后被陆羽写入《茶经》,名满天下。怀恽圆寂时,谥“大宣教禅师”,贾岛为其题写《章敬法师碑铭》。

  方山露芽唐宋时最盛,帝王都喜好,宋徽宗专门作诗:“今岁闽中别贡茶,翔龙万寿占春芽。初开宝箧新香满,分赐师垣政府家。”

  随着方山露芽热兴起,自唐至清有百多位诗人吟咏过此茶,其中就有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他的《和子瞻煎茶》诗写道:“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求芳甘。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尤能谙。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元代闽地管制甚严,农业田园荒废甚多,茶叶大量减少,但方山露芽仍是贡茶。到了清末,方山露芽渐渐消失。

  元、明以后,福州通往闽南主驿道方向改行福州城门到尚干一线,人们便从方山背面经过,更改峡江过渡,方山驿渐渐人迹罕至,日渐式微。随着方山古驿道的荒废,位于驿道中段的方山寺香火渐稀,元末明初的一场大火,终结了方山寺的辉煌历史。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方山寺,明朝中叶“寺已颓,荒秽凄凉,惟余殿基,相与挟石柱以斗力”,只留直径约0.5米带柱础圆状石柱十余根,留烟熏痕迹的唐宋砖瓦等散落废墟,供人凭吊。

  寺庙遗址在今方山水库北面,有石柱和筒瓦、方砖墓塔等实物可见。宋理学家朱熹在此筑建“吟翠山楼”。

  水库旁背后有砌成整齐的一丘一丘山园,种着茶树等,原是上世纪60年代上山下乡知青建的茶场,制成的茉莉花茶远销海内外,但终无法尽复方山露芽盛况。现在农民们将旧时的茶园整理一番,零零散散又重新开辟了近百亩新茶园。听闻方山露芽大名的有心茶农,经常和茶友、专家,从散落在方山山间林下的野茶树中,寻找曾在唐宋享有盛名,却又随着历史而湮没的露芽“遗脉”,希望让上佳的方山露芽再现尘寰。

  茉莉花茶

  相传清慈禧太后尤为钟情福州茉莉花茶。慈禧最爱喝福州茉莉花香双熏茶,即将事先熏制的福州茉莉花茶在饮用之前,再用鲜茉莉花熏制一次。因慈禧太后的青睐,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成为皇家贡茶。

  据史料载,福州制作茉莉花茶的工艺源于宋,北宋时开始生产茉莉花茶,至明代加工技术成熟稳定,盛于清朝。清末市场上的花茶基本上都是福州茉莉花茶。到了民国时期,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如日中天。

  从清咸丰初年开始,茉莉花茶已经融入普通人生活中,福州开始大批量制作花茶,至18世纪末、19世纪初,业已鼎盛,年产花茶数十万担。福州城拥有近百家花茶厂店,出现茶商大户,如福胜春、庆春、建春等茶行。

  当年创办了茉莉花茶三个商号“第一峰”“阜兴春”“一枝春”的“生顺茶栈”,在今下杭路238号,是福州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清代集花茶制造厂、毛茶收购站、成茶仓库、茶农(商)客栈、茶王宅院于一体的省级文保单位古厝。其“第一峰”茶如其名,曾在1915年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银奖,不过价格也是“第一”,只有贵族、富豪消费得起;“阜兴春”价格较低,面向社会底层人群或出口海外;“一枝春”茶叶品质优良,价格适中,受到老百姓普遍欢迎。

  福州茶叶从1860年至1886年输出年年上升,始终占全国茶叶输出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居全国茶叶输出的首位,占出口贸易的90%以上,特别是茉莉花茶比重最大,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福州茉莉花茶生产年加工总量达7500吨,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茶叶品种。

  第2152期

(全文共4091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