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
刚结束不久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要在改革创新中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福建金融业坚守金融机构的主责主业,在“五大金融”方面持续发力,优化资源配置,增加金融供给,为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恰逢岁末,作为福建金融业的长期观察者和深度参与者,《福州晚报》延续十余年的传统,捕捉年度热点,盘点年度成绩,深度总结2023年福建金融业的亮点和发展趋势,并褒奖作出贡献的金融机构,由此推出“2023金融力量”系列报道。
今年,我们围绕福建金融机构在“五大金融”方面的业务创新,剖析福建金融业不断提升对五大金融服务能力的同时,在自身科技化、绿色化、数字化、普惠化转型的努力,共绘福建金融业振兴八闽大地的时代画卷。
科技金融:“科技+金融”为创新“开绿灯”
紧跟“智改数转”浪潮,福建麦特新铝业科技公司建成全国领先的铝合金绿色熔炼示范生产线,上线麦特新铝熔铸数字化平台,推动铝业绿色化、智能化,荣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随着新产品的上线、产业链的延伸,公司面临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中经营周转与期限错配的融资难题。
建行福建福州城东支行积极为该企业申报“先进制造业”白名单,探索应用科创评价体系对客户进行多方位的评价,为企业提供科技创业贷款5000万元,帮助企业轻松融得低成本资金。
助力高精尖企业“加油跑”,科技金融正日益成为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推动科技金融结合,有效破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新鲜“血液”,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注入强大动力。
从2019年至今年2月份,我省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方案,累计发放5553笔“科技贷”,投放总金额226亿多元,惠及3130户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同时,我省科技保险工作已连续实施十几年,对分散和化解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截至2022年底,已向省内765家高新技术企业发放科技保险补贴近4200万元,为这些高新技术企业提供904亿元的风险保障。同时,我省强化金融监管部门和各类金融机构、科技部门的合作,推出“科技+信贷”“科技+保险”“科技+创投”,用金融来推动科技产业发展。
绿色金融:“点绿成金”为“双碳”做贡献
为应对碳关税可能带来的成本负担,福建财茂城产业园内入驻的出口生产贸易型企业对绿电的需求与日俱增。园区积极谋划,提出建设光伏电站,实现绿电自足的综合解决方案。
如何推动这一方案落地?作为中国绿色金融先行者,兴业银行全程跟进,为企业提供专业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方案,在帮助园区推动光伏电站建设的同时,积极支持园区分期开展节能改造绿色转型,推动园区成为福州市区首个“零碳产业园区”。
“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神速,而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绿色经济成为加快福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力,绿色金融、绿色资管的创新发展屡有新篇。
近年来,福建省金融监管局会同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福建监管局等单位制定了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绿色银行评价方案、推动绿色金融发展若干措施等一系列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金融机构挂牌设立绿色金融中心、绿色金融事业部等185家绿色专营机构。至2022年末,福建省绿色贷款余额6097.14亿元,同比增长48.34%,全年新增绿色贷款1959.74亿元,“绿色金融+绿盈乡村”服务模式作为2021年中国银行业协会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普惠金融:“易、惠、快”解决“难、贵、慢”
“多亏了工行,我实现了当‘船老大’的梦想,开上了自己的新渔船!”福州连江县渔民老陈说。原来,工行福州分行推动普惠特色场景建设落地,通过对近海捕捞业进行调研,了解渔民融资需求,与当地海洋渔业局共同就金融赋能渔船进行论证设计,解决渔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形成沿海捕捞客群专属服务方案,成功发放了系统内首笔“渔船e贷”,有力支持“海上福州”建设。
同样,太平人寿福建分公司联合社区、市医保局、市贸促会等单位,以“保险为民·太平为您”为主题推进“太平服务进社区”,开展社区“网格化”服务,在宁化街道福瑞社区设立新市民暨社区共富金融服务站,探索社区居民服务新模式;同时,持续加大普惠金融、“惠闽宝”等服务民生业务推广力度,太平人寿福州中心支公司作为新市民服务试点机构入选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福建监管局首批“新市民金融服务观察点”,进一步完善保险惠民生、服务新市民途径。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但长期以来,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极大障碍。
我省引导金融机构在符合风险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发展新兴金融业态,加快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强化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打造专属产品和服务,加大“惠农e贷”、供销社助农贷款等金融创新产品的投放;推动金融机构针对“三农”、小微企、民企、老年人等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加强创新普惠融资产品和金融服务方案;鼓励持续扩大普惠型涉农贷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规模。
养老金融:“多层次、多支柱”助力“养老”
今年初,福州市民张先生购买了一份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这款产品有保底收益,能终身领取,投保人还可选择月缴、年缴或趸缴保费。“手头宽裕时可以多缴,资金紧张时可以暂时不缴。”张先生对此很满意。
这是福建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融服务体系,造福于百姓的一个缩影。养老金融服务手段不断丰富和创新,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养老服务供给进一步扩大,有效推动了养老事业发展。
目前我国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以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为主要形式,第三支柱以个人购买的商业养老金融产品为主。福建是较早建立第二支柱的省份,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全省试点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和商业养老金的地区,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目前福建辖内35家人身保险机构提供商业养老保险产品1719款,9家人身保险机构及1家养老金公司提供养老保障管理产品40款;2023年第一季度,累计为510.2万人次提供商业养老保险保障约1.3万亿元。
数字金融:“数实融合”打造智慧金融生态
“我们住在乡村里,办事并不方便。但现在通过海峡银行的数字金融服务,很多事情都不用来回跑了,省事!”永泰县农民郭先生说。
为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功能,福建海峡银行灵活应用大数据等信息科技技术,推广“一贷通”小程序,将服务触角进一步延伸,做到依托线上服务让农民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系统多跑批,不断提升互联网获客能力和数字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
近年来,以金融科技为载体的数字金融蓬勃发展,数字金融已成为推动包容性和普惠性增长的有生力量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数字金融与数字经济紧密联系,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2.6万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近50%,福建数字金融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为福建经济注入了新活力,为企业发展、人民生活带来了质的提升。
一方面,数字金融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数字金融促进了数字化创新,“见贷即保”、“垄上行·背包银行”、海上信用渔区、“三农”综合保险等广泛实施;省金融服务平台、县金融服务平台、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等陆续建成,为人民群众带来较好的数字金融体验。
“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五大领域,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做好这‘五大文章’,为我们的重点工作指明了方向。”福建相关金融机构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把“五大金融”作为金融业服务企业产业和服务居民大众的重要抓手,持续有意识、有计划地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基础核心领域、高端制造业、绿色低碳行业、普惠小微企业、健康养老行业及数字经济产业等方面的投入,助力福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