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所说:“关于教育家科扎克,我是后知后觉,因为这本《如何爱孩子》,才知道他在波兰是与肖邦、居里夫人齐名的教育家、作家、社会活动家,他的著述和思想,成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思想基础。”我对科扎克的认识,其实也是从这本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如何爱孩子》开始的。
《如何爱孩子》并非是说教式的育儿读本,没有明确地告诉父母对孩子应该怎么爱,什么时候爱,给多少爱,为何而爱。对于这个问题,在本书的开篇,科扎克就已经斩钉截铁地告知读者:“我在此回答,我不知道。”科扎克说,他希望通过叙述自己在家庭、收容所、夏令营、孤儿院与孩子们日常相处中的点滴,让父母在放下书本后开始整理自己对孩子的想法,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科扎克的教育理念具有全球性与永恒性,直到今天依然在默默地影响着我们,渗透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思维中。“没有孩子,只有人”,这是科扎克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他认为,应当给予孩子像成人一样足够的理解与尊重。要知道,在中世纪的欧洲及古代亚洲,长达千年儿童并没有被当作保护、教育的对象,尤其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人自危,没有多少人能顾及这些弱小的生命。科扎克是个例外,他对儿童的关爱超越了自己的生命,他将儿童教育视为一生的使命,他伟大的教育思想让成年人意识到儿童同样拥有极强的自主性、独立性。
在《家庭中的孩子》这个章节中,科扎克肯定了母亲对孩子的照顾与关爱,但同时也提醒,母亲若是想要控制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式成长必定会引发许多的焦虑与矛盾。书中提到的一个比喻令我印象深刻,科扎克说:“命令别人,塞给她们现成的想法,等于叫一个陌生的女人去生你的孩子。有些想法要自己经历过痛苦才会诞生,而这些正是最宝贵的想法。”
人类进入近现代后,我们对待孩子的教育观念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更加注重孩子的保护、教育与培养。但是部分家长却忽视了孩子生而为人理应得到的最基本的理解与尊重,打着爱的旗号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天性无法释放,对抗与叛逆也随之而来,教育危机是必然会产生的,亲子关系也遭到了破坏。因此,“发现儿童(发现儿童的需求与权力)”成了现代教育史上最响亮的口号。爱不是强迫,不是捆绑,父母对孩子的爱应是建立在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之上的。
科扎克的教育理念掷地有声,诸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一步步按部就班地催眠、压制,这种强硬的手段会毁灭孩子内心的自由和意志”“教育学是关于人的科学”等。他的教育观点让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儿童不是“提线木偶”,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独立的人。
科扎克的这本《如何爱孩子》给了全世界的父母一个反思的机会,这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隆隆炮声之下和二战纳粹控制期间留下的思想札记,给世人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有人评价说他是儿童世界的法布尔,我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