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晚报  >> 第15444期 >> A12版 兰花圃·文艺评论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批评是一种有思想的艺术 闽派戏剧 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 责编

文艺对话


闽派戏剧 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


——傅翔谈戏剧

夏天

2024.01.05

  傅翔

  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夏天:您是文学评论家,也是戏剧评论家,能否请教一下,当前福建戏剧创作整体水平怎样?在全国大约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傅翔:如果单从福建的文学种类来说,福建戏剧创作的整体水平应该是最强的。新中国成立以来,陈仁鉴的《团圆之后》和《春草闯堂》便在全国剧坛独占鳌头,享有盛誉。闽剧《贻顺哥烛蒂》也饱受赞誉。新时期以来,莆仙戏《状元与乞丐》、高甲戏《连升三级》等剧目也备受全国关注,以郑怀兴、王仁杰、周长赋等为代表的创作在全国剧坛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被誉为“闽派”,他们和“海派”“京派”一起,形成了中国剧坛三足鼎立之势。郑怀兴的历史剧创作更是享誉全国,他和魏明伦、郭启宏一道并称为中国剧坛的“三驾马车”。总体来说,闽派戏剧水平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

  夏天:在您看来,文学与戏剧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

  傅翔:文学与戏剧是密不可分的。诺贝尔文学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戏剧,有很多戏剧家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特别是在西方,大多数作家都经受过戏剧的锻炼,也创作过戏剧作品。五四时期以来,中国的文学大师也大都经受过戏剧的锻炼,其中不乏戏剧大家。在我看来,戏剧本来就是文学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没有戏剧,文学是不完整的。

  夏天:现在福建从事戏剧创作的作者多吗,他们的创作成绩怎样?

  傅翔:福建从事戏剧创作的人从来就不缺,特别是青年编剧人才的数量,在全国居前。这得益于福建优秀的传统,特别是对编剧人才的重视与培养。福建有很好的戏剧氛围,有很深厚的戏剧土壤,加上剧种繁多,编剧人才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茁壮成长。他们的实力也有目共睹,只要假以时日,必将在全国剧坛拥有一席之地。

  夏天:新一代的戏剧人,在创作与表演上,与上一辈戏剧艺术家,有哪些传承与创新?

  傅翔:福建的戏剧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传统,注重向传统学习。特别是像莆田的莆仙戏、泉州的梨园戏这些古老的剧种,坚守自己的传统,多向老艺术家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表演上如此,创作上也一样。只有传承好,才谈得上创新。这就是守正创新,返本开新。好的创新必然源自于传统,源自于传承,比如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莆仙戏《踏伞行》、闽剧《双蝶扇》和《过崖记》等等,都是守正创新、返本开新的经典作品。

  夏天:您心目中好的戏剧作品是怎样的?

  傅翔:优秀的戏剧作品一定是思想性、戏剧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作品。要有戏剧性,要好看,艺术上讲究,给人美的享受,最重要的是,要有深刻的思想,给人启迪与营养。三者的完美结合,才是一部优秀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戏剧作品。

  夏天:您希望福建年轻一代戏剧人往哪些方面努力?

  傅翔:我觉得,年轻一代的戏剧人要多向老艺术家学习,要学习传统,从传统中汲取营养。特别是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的经典戏曲作品,我们要多研究,要深入探查其中的规律与奥秘。戏曲是根植于民间的,民间的特点,民间的规律,都值得年轻人认真学习与探索。只有对传统心存敬畏,我们才能在戏剧的道路上走得更稳,走得更高!

  

  闽派戏剧 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

  

  扫码可看更多文章

(全文共1308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