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晚报  >> 第15587期 >> A07版 兰花圃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月朗风清心澄明 端午荷叶包 萱草花开枝头香 责编

□时令物语


端午荷叶包


叶伟民

2024.06.05

  荷叶包,福州方言谐音说成“好吃包”,也有人叫“蝴蝶包”。其实制作过程与荷叶无多沾边,但包子形制确如荷叶初成出水,叶子鲜嫩两边相向成荷包。

  过端午,家家除了吃粽子,往往取盘中荷叶包对称两片切开或撕开,将一块糟肉或“蛏流蜞”夹在其中,然后美食一番。里人忌讳节庆案头素白,于是在蒸制荷叶包时,外皮上便用废弃的旧纸伞头蘸食用红颜料戳盖。你如果不喜欢糟肉也可以油煎荷包蛋夹着享用,效果也不错。如果你家道稍可,再就上一盘“蛏流蜞爆蛋”吧。

  说“蛏老蜞爆蛋”,今天喜爱美食的年轻人一定纳闷,觉得这名字蹊跷,怎么又“蛏”又“流蜞”的?

  福州沿海,蛏与蛤这些贝类为人熟悉,常见于日常菜品。但“流蜞”今者不多见,听他人称之“蛏流蜞爆蛋”,品尝过后定然发问,莫非如春晚小品“海参炒面”,只见炒面不见海参,怎么这蛏流蜞爆蛋不见“流蜞”呢?

  原来这“流蜞”学名“疣吻沙蚕”,是生长在闽江出海口咸淡水交汇处泥沙质湿地中的一种水生动物,因对水质要求很高,曾随闽江生态环境恶化而濒临灭绝。

  “物以稀为贵”,我懂事时家住台江上杭路,见到农人挑着沾满泥垢的木桶沿街吆喝贩卖流蜞,待贩子放下担子,我便好奇地上前看,只见流蜞的样子就像红蚯蚓,身子又兼绿黄色彩,挤挤挨挨在桶里蠕动着。由于价格贵,吃的人少,也因形貌丑陋让人不敢问津。再后来不见有人进城来卖。

  没有了“流蜞”,那端午与荷叶包配伍,除了糟肉外,搞烹饪的人办法总比困难多,就想出用汤捞后去了壳的蛏来替代流蜞,故留下了储满情怀的“蛏流蜞爆蛋”,以慰乡愁。

  近年随着闽江流域环境改造整治,龙祥魁岐岛一带又有“流蜞”可以捕获了。

  我两年前的端午节吃到“流蜞爆蛋”,是儿子开车送来的,装在便当盒里,听说是别人在龙祥岛捕获的,一斤百来元。后来有一次我问酒家老板,他笑问我别人送的流蜞是“生猛的”还是“保鲜的”,然后告诉我说,都是外地贩来的。

  此事不知真假,但流蜞确实美味!

(全文共822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