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福州晚报  >> 第15617期 >> A12版 二梅书屋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藏在福州话里的温柔与浪漫 触及植物的灵魂 逛书店 责编


触及植物的灵魂


——简评《奇特物种》 

危砖黄

2024.07.05

  闽书新荐

  福州晚报与海峡出版发行集团联合推荐

  福州一群爱好植物的奇特女子,以一个集体作者“踏花笔记”之名,把她们认识植物的故事和心得,结成一本集子,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就是《奇特物种——那些你意犹未尽的植物故事》(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植物与昆虫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隐秘,它们之间或相亲相爱,或勾心斗角,总是出乎人的意料。葫芦花的花筒细又长,便有了长喙天蛾为之授粉;榕小蜂在无花果隐头花序中的中性花产卵,繁殖后代,无花果依靠榕小蜂传宗接代;蜜蜂兰为了吸引蜜蜂的到来,将自己装扮成蜜蜂的模样,并散发出雌蜜蜂的味道,引来千米之外的雄蜜蜂……”(《算盘子:“打算盘”的奇果》)读到这样的文字,我不由得拍案惊奇。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奇特的植物世界,让我重拾少年的好奇之心,不由自主地跟着文字的步履去探寻,然后沉浸其中。

  于是,我看到会产奶的榕树,看到会跳舞的舞草,看到怕痒痒的紫薇,看到构树花序那令人着迷的“冒烟”现象……这自然是这本书的吸引力所在。

  除了植物本身的这些奇特现象,在我看来,构成这本书的吸引力的,至少还有两点,其一是书中各篇所描述的植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关联。比如《木棉:吐棉花的“英雄树”》,文中介绍了木棉之棉的功用,它用于纺织的历史,以及木棉纺织的式微,让人大长见识。其二是作者为我们揭示的植物的生存奥秘。比如《桑寄生:在粑粑中穿越的寄生》:“对于人类来说,不劳而获的行径要被唾弃,对于寄生植物来说,这是千万年进化来的特殊本领,无关对错,却有关智慧。当然,对于寄主,这并不公平,它将终生背上沉重包袱,甚至过早灭亡。这是一场暗杀。”植物界的生存斗争,因为处在一个无声的甚至很漫长的过程里,而被我们忽略,现在被作者描写出来,却是如此的惊心动魄。

  人与自然物之关系,向来是文学的母题,也是哲学的母题。中国古典文学和语文教育当中,有一个传统,那就是强调“托物言志”,或者“借物抒情”,这在经典作品里已经构建起一套关于人与自然物之关系的系统话语。但在传统的人与自然物的关系里,人的主观臆断总是随处可见,人们经常自以为是地赋予自然物某种“灵性”或“人格”(而不是物格)。即便是人们所说的“天人合一”,那个“天”也具有理念性,因而折射着人的主观性。

  《奇特物种》的作者们,却似乎在有意识地淡化人的主观臆断,她们更加细腻地观察、发现和描写植物的固有品性。有时候她们借助少量的人格化的描写,是用来帮助我们去理解她们所看到的植物的世界,顺带寄寓一点她们对于人世和生活的感悟,但她们显然不想在文字里喧宾夺主(夺植物的主)。你看这篇《鬼针草:跟人走的钩针》,它提到,梅斯特拉尔认真细致且深入地观察,经多年不懈努力,终于模仿芒刺与衣物吸附的原理,发明创造出尼龙搭扣,这一发明后来被广泛地用到了各行各业。然后话锋一转,写道:“想着这样一趟极为被重视的旅程,不知种子们是否会因此窃喜:任谁都不能妄自菲薄,哪怕平凡如我鬼针草,只要努力的方向对了,也将迎来属于自己的闪光时刻。”这样的文字,带有探讨性质。这说明作者在赋予植物以人的情态时,带着一点尝试的心态,矜持有度。

  书中诸如此类的富有个体独特体悟的描述,有效地避免了植物的泛人格化倾向。让人感到,好的文字可以触及植物的灵魂。

  《奇特物种》是一本具有科普特点的散文集。集子里的20篇散文,完全以植物为主角。老实说,起初我是有一点担心的,我担心作者们为了把文章写得“漂亮”而注入太多的巧思或丽句,担心她们为了适应网络阅读语境而故作俏皮。显然,我的担心是完全多余了。这本书其实写得比较朴实,作者们没有刻意追求华丽,也没有故作神秘或故作惊人之语。文笔和文风的厚道,背后必定是她们对植物纯粹的爱,和对生命的深切体悟。

  朴实而不失灵动,不拘一格,这使得这本书学术性和文学性兼具。

(全文共1582字)
分享到: